(回网站首页)

马可福音概要

第七章 洁净内心

马可第六章记载耶稣叫五千人吃饱,和在海面上行走的两个神迹,53-56节将第六章,第七章连接起来。照约翰福音第六章记载,中间有耶稣关于“生命的粮”的讲论。耶稣的门徒听了祂的讲论,有好些人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从此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跟从耶稣。这些人看见神迹,相信祂的能力,但不相信祂的教训;要物质的好处,不要属灵的好处;要疾病痊愈,不要负轭跟随主;要祝福,不要赐福的主。但很希奇,主仍然很有恩典。53-56节这段经文给我们看到,主仍然医治病人,解决他们的难处。 

一、罪的根源 (1-23节)

1 那时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约6:4),耶稣仍在加利利,还没有上耶路撒冷过节。这时候有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找耶稣,他们以耶稣的门徒饭前不洗手的事来质疑耶稣的教训。

2 法利赛人和犹太人照古人的遗传,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从市上回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还有好些别的规矩,但不是出于卫生的原因。

3 耶稣责备他们假冒伪善(6节),因为他们扭曲神的律法,为自己犯罪找藉口。他们的做法有四个步骤,把神的诫命变成人的遗传。

(1) 第一,属灵的真理可以用一个有意义的作法来代表。
古代洗手的礼仪是来自神的吩咐。出30:19-21指出:亚伦和他的儿子进会幕,或就近坛前供职,献祭的时候,必用水洗濯(洗手洗脚)免得死亡。这个礼仪背后所包含的真理是:洗手洗脚代表一个清洁的心,心若不清洁,人不可以来到神面前事奉。

(2) 第二,这个有意义的作法扩大成为一种仪式,加上许多具体的要求。渐渐地祭司洗手洗脚的作法扩大到每个以色列人,并且把简单的仪式发展为繁琐的规矩。比如用多少水,洗的时候手的姿势,甚至水流的方向都有具体的规定。

(3) 第三,好的存心掺杂了不纯的动机和不好的结果。在这样的过程中,仪式规矩代替了律法的精意,只注重手的清洁而忽略心的清洁。法利赛人指责耶稣的门徒不洗手就吃饭犯了罪。耶稣用先知以赛亚的话指出他们是假冒伪善,用嘴唇代替心的敬拜,用人的遗传代替神的诫命。

(4) 第四,滥用宗教的规条,用仪式掩盖罪恶。
假冒伪善是用外面的仪式来代替里面的恩典,更严重的是是在仪式的掩饰下犯罪作恶。耶稣举“各耳板”的例子(各耳板是希腊文Korban的译音,奉献的意思)神的诫命要人孝敬父母,奉养父母。但犹太人的遗传允许人如果“作了各耳板”,承诺有一笔钱要奉献给神(最迟可以在他死时才交给圣殿的钱库),这样他就可以免去奉养父母的义务。拘守人的遗传使得人的贪婪合法化。形式主义是多么可怕!难怪主耶稣三次说他们是离弃神的诫命,拘守人的遗传。

4 神的启示(神的话)与人的遗传的区别。

(1) 主耶稣在这里所指的遗传是人对律法的解释。文士和法利赛人会对律法诫命如何具体应用定下一些规定,把律法应用于各地不同的环境。

(2) 由于环境不断的改变,所以解释也越来越多。新的解释是为了解释早期的遗传,怎样将早期的遗传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后环境又有改变,又需要新的解释来解释以前的遗传。最后,太多的遗传反而使人看不到神的律法,甚至把律法也忘掉了。

(3) 神的启示和人的遗传必须加以区别。神的启示是最终的,有权威的。神的启示乃是旧约和新约圣经。遗传只是人对圣经的解释,不论解释的多麽有道理,总不能与神的话并列,更不能代替神的话。

(4) 不要一概地,不分青红皂白的反遗传,要注意的是不因人的遗传而废掉神的话。不要让人的教训,仪式辖制人的心灵,因顺服人的遗传而失去在圣灵和基督里的自由。

5 人的遗传看重外面的形式,忽略里面的实际。14节,耶稣以人的身体作比喻,讲外面与里面的关系。“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15节)。然后祂对门徒解释这个比喻。法利赛人认为耶稣的门徒不洗手就吃东西,沾染了污秽就是不洁净的人了。但耶稣指出,洁净是里面的,属灵的事,不是外面的,身体的事。

6 从这个比喻可以看到罪的根源是在里面,在人的心里。21-22节列出13样罪。恶念是心里的,列在第一,一切的恶是从恶念开始的。外面的仪式并不能洁净人的心。污秽来自邪恶的心,不是来自食物。

二、 救恩临到外邦人(24-30节)

1 耶稣离开加利利,往推罗,西顿去。这两个地方是外邦人的地方,在圣经的记载中,这是耶稣唯一一次出到以色列境外。为什么祂要离开加利利?

(1) 耶稣多次要找一个休息的地方,但常被打断,到了外邦地方可以休息一下。

(2) 当耶稣指责法利赛人的假冒伪善後,如果他留在加利利,或许他们还会来干扰祂。当然耶稣不是胆怯,祂知道什么时候抵挡,什么时候退却,退却有时是智慧的选择。

(3) 耶稣在第19节刚刚讲完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耶稣说这句话时,心里或许想到一个更重要的真理,就是人的污秽不是因为种族的关系。世上各个种族的人都可以得神的救恩,包括外邦人。所以祂来到外邦地方,以实际行动表明救恩不受种族的限制。

2 耶稣来到推罗,西顿,有一个妇人,她的小女儿被鬼附着,她来到耶稣面前俯伏拜祂,求祂赶出那鬼。耶稣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27节)。在耶稣的思想里,救恩要先临到犹太人,但也没有将外邦人排除在外,只是先后的问题。儿女们吃饱了,其他人也可以吃。

3 很希奇,这个外邦妇人抓住耶稣的话,说:“主啊,不错,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这妇人表现出十分单纯的信心。主耶稣所用的 “狗”这字是指家中驯良的小狗,家中的宠物,表示它也可以得到恩典。主耶稣的话表面上严厉,有点过分,但却赐给人作儿女的权利。

4 “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唯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加5:6)这妇人因着爱女儿的心,她的信心就发生功效。耶稣将她女儿身上的鬼赶出去了。

5 这件事告诉我们:正如食物没有洁净的与不洁净的之分别,人也没有洁净的和不洁净的之分别。神不偏待人,福音是为了所有的人。人只要谦卑来到主的面前,相信接受,一定可以得到神的恩典。

三、 医治耳聋舌结的人(31-37节)

1 耶稣没有在推罗,西顿停留很久。他离开推罗,西顿,经过低加波利来到加利利海,回到以色列。耶稣走的是一条远路,绕到加利利海的东面,经过低加波利,一直到加利利海的南边。据圣经学者说,这条路线步行需要八个月。耶稣的目的何在?

2 或许可以猜测,这条路线是经过较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主可以少受群众的打搅,多与门徒在一起,教导他们,装备他们,在祂离世以后可以担负传福音的责任。这是特殊的教学方式,不在课堂里,而在野外;不用教科书,而以各种不同的事物作教材,亲切,生动活泼,更有果效。

3 耶稣和门徒经过低加波利。低加波利是在加利利海东面的一个地区,由十个希腊化城邦组成,故名低加波利(Decapolis, 字义:十座城)。其中有一座城,名叫格拉森。马可第5章记载,耶稣在那里赶出一个被鬼附着的人身上的鬼。但那座城的人求耶稣离开。那个从前被鬼附着的人恳求跟随耶稣,耶稣不许,却对他说,你回去告诉你的亲属,主为你作的大事。那人就走了,在低加波利境内传扬耶稣(可5:18-20)。他的见证大有果效,这次耶稣又来到低加波利,就有许多人来到祂那里(参照太15:29-31)。

4 有人带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求耶稣按手在他身上。这个病人很特别,耳聋却不是哑巴,能说话,但说话又有障碍,说不清楚。如果他是生下来就耳聋,一般不会说话。现在他能说话,但说不清楚,可能是后天的疾病或灾祸造成的。所以这个耳聋舌结的人或许遭遇到过重大的打击,引起众人的同情,有人带他来见耶稣,求按手在他身上。按手可以有两个用意:一是求医治,一是求祝福。不论何用意,这人是够可怜的。

5 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这是一个私下的医治private healing。或许耶稣体贴病人的感觉,不要使他在众人面前难堪。也有可能耶稣想要与他单独的相处,使病人对祂有深刻,长久的印象。总之,耶稣的医治是将病人放在第一。

6 耶稣用指头探他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耶稣用病人能明白的方式与他相交。探他耳朵,抹他舌头表示耶稣了解他的难处,愿意帮助他,同时也激发病人的信心,重燃痊愈的希望。探耳朵可以表示打通阻塞,唾沫抹舌头可以表示恢复说话的功能。

7 耶稣接着望天叹息。天是能力的来源,叹息是内心深切的同情。神的能力和怜悯叫人的病得医治。耶稣对他说“开了”,他的耳朵就开了,舌头的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主的话带着能力,聋子的耳朵就开了。

8 耶稣嘱咐众人不要传扬出去,因为“祂不喧嚷,不扬声”(赛42:2),不要世人把弥赛亚的使命只看作是医病。众人听见此事,很希奇说:“祂所作的事都好”(37节)。他们看到旧约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应验在耶稣的身上。(赛35:5,“那时瞎子的眼必睁开,聋子的耳朵必开通”)

9 第24-30节说到那个希利尼妇人的信心,她听到耶稣的话,并且向耶稣说话(祷告)。听和说是信心的表现。“信道是从听道来的”(罗10:17)聋子得医治的神迹也告诉我们,人要听神的话,并求告祂,就蒙恩典。

四、 背诵经文:(7:6-7)

“如经上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