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教牧贝克斯特
Richard Baxter
1615-1691

阅读Baxter著作[教牧与合一]

在十七世纪,英国有一位杰出的教牧,把一个品德败坏,人以为最没有希望的地区,变成了模范教区,成为"城造在山上”,为主发出光辉。

这人是贝克斯特(Richard Baxter, 1615-1691)

这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生不受人欢迎,可说是左右不逢源。他唯一的错误,是要讨主喜悦,所以常不讨人喜悦。在早年的时候,英国国教圣公会当权;他属于官方教会,却同情独立教会;以后,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 I, 1600-1649)被清教徒推翻了,他曾任清教徒军牧,却为了圣公会的教牧说话,后来并帮助促成英王的复辟。复辟后,他不接受封立为主教,却被关进监狱。这个性向中和的和平之子,为了他的意见,给他带来不少麻烦,受反对,遭迫害。

贝克斯特从早年就体弱多病。在神学毕业后,于1638年受立为圣公会牧师。在那时候,英国的宗教和道德,都极为低落,无论是国家,是社会,是学校,情形都是一样。但贝克斯特洁身自好,追求敬虔,并且极力与人和睦。

他事奉的地区是期德寺(Kinderminster, Woecerstershire)那地区,约有二十哩方圆,在当时的人口约有三四千,或八百左右家庭。当地的居民,大部分业纺织,酗酒而品德败坏,恶名昭著。虽然如此,贝克斯特爱那些人的灵魂,以为他们像别的人一样诚实,而且立心要帮助他们。

他爱他们的灵魂。不管自己体弱,病痛在身,他殷勤的工作,真是拼命工作。他有一首诗说:

主呼召我出去工作趁着白天;
警告可怜的灵魂转回切莫迟延:
决心尽快去传播主的道,
随学随教导同安波罗修一般。
时时想到我不能活得长久,
心中火热为得人灵魂争战。
我讲道,不确知是否能再讲,
像将亡的人传给将亡的人!
啊,传道者该如何切望得人悔改,
谁知道教堂与墓园原是比邻?
看到人在传讲,在听,在死亡,
转眼从时间进入无尽的永恒!

因为英国的墓园常就在教堂后面,所以这样说。

他不但勤劳工作,而且诚心竭力。他拒绝尽力求速效和数字的试探,而打下坚实的属灵根基,要求会众把教导化为实践。在品质上,他绝不妥协,在教区一千八百名达到领受圣餐年龄的人中,只接受六百人受圣餐。

许多年之后,追述在那里所作的工作,贝克斯特归荣耀给主,感谢主的恩典,同时也检讨在人一方面所作的。这值得关心教会增长的人注意。他的著作,至今为事奉主的教牧重视。

他认为地区教牧的同心合意,有很大的效果。因为他倡导教牧协会,包括区内所有教牧,不管是国教,或任何独立教派全予容忍,全予接纳。教牧的合一相爱,建立见证,可以率导信徒奉行,建立良好见证,保持和睦精神,而且能防止异端侵入,因为建成了没有缺口的属灵堡垒。

另一项原因,他归功于当地信徒都不富裕。他认为对多数人来说,地上物质的丰裕,会阻止他心向天上;他们悔改归信之后,往往再被贪财私欲迷惑。但期德寺教区的信徒们,多能继续坚守忠心,注重属灵的事,因为地上的财富不多。

他在同一地区继续牧养工作,也有相当关系。在那里工作了二年之后,英国内战就起了。战后,又继续工作了约十四年多。附近的地区,几乎每个人都认得他,他也认得所照顾牧养的羊群。

贝克斯特相信保罗的话,以为多年独身,,使他可以专心事奉,对工作大有好处。他自己没有子弟,能爱所有的教区信徒,都像自己的子弟。一直到1662年,离开了期德寺教区之后,才同敬虔爱主的查勒屯小姐(Miss Chalton)结婚; 那时,他年已四十七岁了。

贝克斯特擅于文学,对于讲章总是尽力准备。他忠心有系统的传讲神的话,并且注意适应信徒的需要,针对他们有的毛病。同时,他每次都有新的供应,增加一部分信徒不知道的新东西,以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使他们保持谦卑,渴慕。这在教学上是很重要的。

他的道德生活,是圣洁公义,无可指摘的。贝克斯特注意自己和自己的教训,绝非言不顾行,行不顾言;更不是假冒为善的伪君子;连诬捏恶言毁谤他的人,也承认他是圣徒模范。

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当贝克斯特确信所作的是神的旨意,合于真理,他就全力以赴,坚持到底,不问自己要付何等的代价。他本来是圣公会的牧师,但同情非国教的清教徒,不问是长老会,浸礼会,和别的独立教会;一旦清教徒胜利了,他却又为圣公会说话。他认为大家都该有信仰自由,主张基督徒无间的爱,而不要求别人都跟自己清一色同路。

贝克斯特的教牧神学,最为卓越。他很关心主所交托的羊群,不把人作为填满座椅的数字,或缴交奉献的人民。除了忠心于讲坛事奉之外,更注意探访,像使徒保罗一样,"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都尽心尽意的教导,凡与人灵魂有益的,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参徒二O:20)。他把教区所有的家庭,编列一张名单,每周平均探访十四五家;这样,至少每家每年探访一次;这与那些只拣富贵人家跑的,有多么不同!他看自己是一个尽责任的牧羊人:"我必须知道每一只羊,他们的需要或疾病,注意他们的迷失,帮助他们,治好他们,带他们回家。”在实施这方式之后,得到良好的反应,有人向他述说他们的经验,得到很大的益处;贝克斯特甚至说,有时候半小时的辅谈,胜于十年讲台教导。这真可说:"与君一席话,胜听十年道”了。

那么,他在探访时作些什么?他的逐家探访,不仅是推心置腹的谈话,而是综合性的,包括家庭敬拜,查考圣经,和辅导。他探访时,也亲自送书上门;所送的书是教义问答,和别的属灵书籍;不问贫富,家家有分。在那个时代,书籍的价格比现在高得多。哪里来的钱去买呢?他建议:"如果来得及,由教牧负担费用;比较富裕的人家,也可以出钱帮助贫穷人;另外一合可行的办法,是为了购买书籍特别奉献。”当然,这是唤醒人注意文字事工的方法。他认为,如果任由信徒买书,他们会借口许多理由而不去买,也就不读书了。但把书送在他们手中,他们就不会推诿了。在此以后的跟进工作,就像是负责的教师一样,他考问教义,个别查询会众对所阅读的书如何领会,进行讨论,加以指导。他相信,这是教导的双翼:口传和文字并重(参帖后二:15)。他说,如果谁不肯受教,就不是门徒,也不算基督徒。会众可以体会,他是诚恳的关怀人的灵魂,所以他的工作,有真实的效果。

贝克斯特深信,圣洁蒙爱的会众,有圣灵住在里面,行事为人要与蒙召的恩相称;所以他注重品德的教导,以在主的道上成长。结果,整个社区都更新而变化,成为全英国的模范教区。这蒙福的效果,延续了一百多年之久。

他不以数字为满足。因为教会是有灵魂的活人,不止是统计分析的对象,不是没有生命的百分比。因此,他留意观察信徒救恩的果子,生命的改变。他说:

无神思想是一切邪恶的总合;所有真虔诚与敬虔,是奉献为主,与祂有心灵与生命的关连,为祂而活。实际的无神论,是表现在生活上,像世界上没有神一样。真敬虔刚好与实际的无神者相反,相信神的存在,因此,无论处世为人,或在教会里,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与神同行。...敬虔是一切宗教和道德的总和。


贝克斯特坚信,信徒应该顺从主的绝对主权,以主为最高的利益,为生活的中心。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实际的无神论者。基督徒应该有效法基督的生活。这是从清洁的心生发出来的。他说:"人不是舌头;心才是那个人。”
他一再强调,基督徒品德的重要。基督徒有良好的道德生活,才是正常的基督徒。如果只为了自己而活,是病态的,要从主得到医治,过圣洁的生活,遵行神的旨意。这是健全的,是理所当然的;这要靠神的恩典,顺从圣灵,绝不是"心为形役”的为了肉体活着。

在今天,有一行人,把教会当作宗教生意,玩噱头,搞广告,弄数字把戏,以为这就是教会事奉。有时候,甚至党附政治,歌功颂德,点缀升平,把主的身体,贬为政权的尾巴。更有的人则把现今的世代看成无望,以为新黑暗时代即将来临,教会腐败至不堪救药。如果只看人的情形,他们都有理由;但忘了一件事,就是圣灵的工作。

贝克斯特当时的情形,跟我们现在大致没有两样。他出身英国国教,却没有视为职业,当作名利的阶梯,进而被封立为主教。他也没有咒诅黑暗,更不曾加强管辖,排除异己。他靠主默默的耕耘,培养建立圣徒,扩展主的国度。

这是世界的希望。这是主的托付。愿先贤的典范启示教导我们,激励我们,存盼望,凭信心,殷勤工作,直到主再临。

 

教牧与合一
Richard Baxter

作为一个教牧,我们需要视教会受伤损为自己的伤痛。不要领袖分争;倒要防止分裂,寻求医治。不分昼夜,我们要设法弥补破口,使它不再扩张。我们不仅要谈说教会合一,而且要寻求合一,为此目标尽力。我们不但要寻求和睦,就是当它跑掉的时候,我们也要一心追赶和睦。

我们要谨守固有的原始基督教信仰,建立我们的根基,在原始的合一上面。要远避某些自高的人,扰乱分裂神的教会,还假作是改正错误,固守"真道”。当然,固守真道是很要紧的;但不要让人加上什么别的东西。

我们必须学习清楚分辨确定的和不确定的,基要的信仰和猜测的理论与解释。然后,我们可以清楚分辨信仰的要件,或仅是个人意见。教会的和平,在于共守的信仰,不在于个人的见解。

因此,我们必须以历史性的神学为确据,看教会曾如何奋斗以保持信仰。我们也必须熟悉早期教父的著作,从他们更清楚的教导和解释得到益处。但这些的本身,都不是我们对神的爱和信仰的基本要件。

有的人根本是异端,有的不过是溜嘴说错话,不应该混为一谈。某些人不自己去寻求了解事实,就把弟兄离弃了,是何等可悲!

我们要学习了解分争的基本理由,分析其究竟是出之于偏见,或是真正的差异。切不可把差异弄成更糟。不要跟弟兄争吵;宁可彼此同心,共同对真正的仇敌争战。

因此,教牧们彼此联合,友好团契,互通音问,是很重要的。要时常共同聚集,以促进合一。我们会发现,意见上容或有小异,但不会妨害团契的大同。

我们要尽量寻求和睦合一 [正如清教徒长老大会实行的]。不是要立法订规,辖制别人;却是要免除误会,互相协商,彼此建立。神的话命令我们相爱和团契。

如果所有教牧人员,都喜爱和睦,完全合一,而没有分门别类的心意,基督的教会,就不至于到今天的地步。如此,海外的加尔文主义和弟兄会派的人,国内不同的宗派,就不会各怀异心,彼此倾轧。他们持续的互存怨毒,只能帮助共同的仇敌;但那会阻碍教会的建立和健全。这是不该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