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世界上第一家中文近代月刊,1815年8月5日,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传布于南洋群岛、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华人聚居区。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是米怜,其他撰稿者还包括马礼逊、麦都思、梁发等。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 创办背景

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利用统治印度的有利地位,在对华贸易竞争中,击败法国、荷兰等竞争对手,在各国对华贸易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50%。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在尚无足够实力用武力叩开大门的情况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仅通过走私和非法贸易进行经济上的侵略,还通过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文化上的渗透。

1807年,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arrison,1782—1834)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最初马礼逊全力学习中文,不到三年就可说一口流利的中国官话和粤语,并翻译《 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以及编写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为了扩大宣传,马礼逊冒着杀头的危险,诱使中国出版商出版《新约》和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结识中国印刷工人蔡高、梁发并介绍他们入会。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1815年8月5日,米怜在马六甲创办起一份名叫《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在华传教的主要工具。然而正是这份以近代报刊面目出现的中文月刊,在中国却是破天荒之举,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 内容介绍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也提供一些天文地理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但是这些天文地理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也是为了宣扬上帝的全能。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连续七年刊登的内容来看,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的宣传宗旨始终没有改变。《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总共发表文章244篇,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206篇,占总数的84.5%。同时还宣讲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介绍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等,《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介绍的西方近代科技的实用知识,如蒸气机、农业技术、急救方法等,即为中国社会所需,又可反映西方科技水平,改变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看法,还可以显示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友好感情。关于新闻报道方面的内容很少,除了有一篇预告性新闻《日蚀》外,还有一篇记述道光年间(1821年)四月初九出现在马六甲地区祭祀痘娘娘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还附有一帧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把当时祭祀痘神时银钩吊人回旋转动的场面形象的记录了下来。这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图画。

创办近代报刊的人,虽然是西方传教士,但是他们创办的报刊要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立足,就不能不迁就中国的国情和顺应中国的民族传统。为了不与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形态发生直接的冲突,《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在宣传上采取“附会儒学”的策略,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连封面上也印有孔子的语录:“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主编在封面上署名“博爱者”。适应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每月出版一册,全年合订一卷,还印有全年目录、序文和封面,便于读者保存。每月印数从500份发展到2000份。发行地区由马六甲、槟城、新加坡逐渐扩展到爪哇、广州、澳门,影响也逐渐扩大。1821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因为主编米怜病重,出至年终停刊。次年米怜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