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马廷(Henry Martyn)
1780-1812

“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后书12:9)除了神能力降临外,神的仆人使女还期待什么呢?亨利.马廷(Henry Martyn)与使徒保罗一样同证神的能力,他是二百年前一位向穆斯林传福音的奇妙宣教士。

亨利.马廷从来就不刚强。1781年生于英国,是约翰.马廷(John Martyn)第二任妻子的独子。马廷才两岁母亲就去世了,结核病夺去了母亲和两个姐姐的性命;这病在马廷事奉的岁月里一直缠绕着他,尤其在他生命最后五年里发病更烈。马廷从小体弱多病,不过他很聪明,同学觉得困难的课他都能应付自如,他考试从来不用准备考试的;由于人太聪明,又脾气暴躁,所以在学校里常遭欺负,幸而学兄金科恩(John Kempthorne)常常保护他,好几次救他“免受压迫”。

马廷在文法学校念书,本应继续学习古典学,然而他却随“大哥”金科恩到剑桥圣乔治书院念数学;金科恩比他早到那儿升学,是学校里第一名。初进学的时候,马廷觉得日子难熬,很想放弃,然而有一天他“只觉灵光一闪,好像突然开窍,之前的难问题忽然都明白了”,那次之后他进步神速,两年内在班中考第一。自此以后,他读书不像从前那么懒了,开始勤力读书,生命从此不再一样。然而剑桥的日子对马廷而言仍然很不容易,因为他野心勃勃,亟欲争得名誉和称赞;也由于童年过得孤单,所以很希望别人认同。“他偶尔会失控,曾试过因内心愤恨突然爆发,把刀子掷向朋友,幸而眼界不准,刀子掷到墙上去了。”

马廷的父亲和姐姐莎莉虽然因他成绩优异而感欣慰,却同时很为“马廷的灵魂”担忧。他们跟他说道理,甚至哀求他,却都不能改变他。直至1800年1月,马廷的父亲去世了,他才开始思想“父亲所去的那个不可见世界”。因为曾答应姐姐会读圣经,马廷第一次真的拿起圣经来读,第一次考虑基督的声称。

“圣三一教堂牧师查尔士.西缅(Charles Simeon),大概是19世纪上半叶在剑桥最受欢迎、同时最讨人厌的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布道家,聪明的学士生常常来到教堂拿他开玩笑。”这位虔诚牧者影响马廷很深,鼓励他好好运用聪明智慧读神的话,然后按所发现的活出来。渐渐地,马廷让真理攫住他的心,他终于完全向基督降服。后来马廷在圣乔治学院当院士和督学的时候,西缅鼓励他放弃当律师的志愿,接受按立,在圣三一教堂当牧师。此外西缅也很支持宣教,常常鼓励年青人到千万未得之民中间服事神。马廷知道若与西缅同工的话,难免让其他学人取笑,然而他想讨神喜悦过于讨人喜悦,所以接受了三一教堂牧师一职。西缅也让马廷管理罗沃夫(Lolworth)教区,派他出去探病,为肢体祷告,工作挺繁重。马廷爱读书做研究,很“讨厌”教牧工作,尤其讨厌向抗拒基督的人讲道;然而他深信此生呼召,是要向人见证基督的奇妙转化生命的大能,所以仍顺服工作。“无论他访问工厂,骑马上康威尔(Cornwall),或与收拾房间的仆人在一起,他都不放过机会,传扬神恩典的福音,尽管别人常常取笑、拒绝他。”

讲道对马廷而言也实在是苦差,因为他的思想程度与会众差距太大,他所说的往往很少人能明白,对会众也毫无帮助;这点马廷是知道的,他每次得花上好几小时简化他的信息,最后终于能讲浅白的道,他把学术修饰都除掉了,使讲道更有力。

1803年,英国剑桥大学生亨利马廷(Henry Martyn),深为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赴印度宣教的见证所感动,毕业后旋即赴印度宣教,他时年方25。

除了金科恩和西缅外,另一位影响马廷最深的要算大卫布莱纳(David Brainerd),其实马廷从没有见过大卫布莱纳的。大卫布莱纳背景与马廷相近,大概六十年前,神呼召他到美国印第安人中间传福音。马廷读大卫布莱纳的日记,忽然找着一位好朋友、好导师、一位灵友,“两人都渴想与神更亲近,都为着腐败自私而挣扎,都一样投入祷告。”马廷就像大卫布莱纳,把所有-包括个人野心、浪漫希望、身体力量-都献给神,将福音带到从未听过的那些人。二人都在三十岁前就客死异乡。

有人热衷于为主争战,然而马廷生命里最教人感动的是,尽管许多时候,他觉得主的呼召实非他能力、情感能胜任,却仍尽力做了,并因此在软弱里经历主的刚强。

1804年夏天,他在故乡康瓦耳认识了吕底亚,马廷不由自主的深深爱上她。这实在是个严重的挣扎,马廷已清楚将要前往印度作宣教士,可能一辈子要老死在他乡,为了远赴海外宣教,他已经丧失财产继承权,作为一个海外宣教士,他几乎一无所有,他能够给他所爱的女子什么呢?除非他愿意放弃海外宣教的使命。宣教的呼召与爱情争执不下,当天晚上马廷持续祷告了一个半钟头,但是整个晚上吕底亚的倩影充满了马廷的心。第二天清晨,马廷在日记上写着:「我再次奉献我自己给主,意志比昨晚更坚定。」

虽然马廷的意志比以前更坚定,但是试探也来的更大。马廷在前往印度之前,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停留在故乡,他几乎每天都可以和吕底亚一起相处,但是为了上帝和宣教使命的缘故,他一直忍受心里的痛苦,而不敢向吕底亚吐露爱意,马廷只能一直告诉自己,「我认定我自己在上帝的手中」。

马廷得到东印度公司聘请他到印度担任牧师,公司并建议他可以先结婚,然后前来印度。马廷的心摇摆不定,他写了一封信给吕底亚,请她与自己通信,但一直没有收到回音,马廷失望之余,只好认定「一个合上帝所用的海外宣教士,必须向世界的一切死」。

开船的时间到了,马廷决定独身前往印度,不久他发现船队要先开到靠近康瓦耳的港口,马廷无法忍受心中的挣扎,他决定上岸向吕底亚表达爱意并求婚。但是吕底亚不肯吐露情感,只抄录一首圣经给马廷。马廷只好失望的远赴印度,抵达印度他意外的收到吕底亚姊姊的来信,告知吕底亚的母亲不愿让她远嫁到印度。马廷心中虽然痛苦,但他在日记上说:「主教导我在凡事上全心爱慕基督」。

吕底亚是虔诚基督徒,热心事奉主,常常探访贫病,给他们读经祷告。她日记所载的,与马廷的有很多一样,反映出她恳切渴望圣洁和与神更深相交。他们常常一起长时间散步,分享自己对基督的爱、多么渴慕跟随祂,由此二人愈爱和欣赏对方。马廷从一开始就对此挣扎不已,觉得爱上 吕底亚无异拜偶像,偏离了献身基督的道。他很想忘记她,但却做不到。后来马廷登上一艘船前往印度,在码头道别后,他心里以为一切已尘埃落定,谁知轮船开动不久,就突然耽误,停泊另一港口,那里就在吕底亚家附近数里路;马廷不能制止自己去看她,然而即使那次见面仍然未能使二人以为神有计划要他们一起。

抵达印度七个月之后,马廷开始接到吕底亚的来信,但在第七封信吕底亚明确的告诉他,因为母亲的不同意她不能够远嫁到印度。爱情到此似乎已经绝望,1812年,马廷完成了伟大的工作,把新约圣经翻译为印度文和波斯文,他写信给吕底亚说:「爱情虽然已经绝望,但上帝的爱从来没有显明那么清楚﹑那么甜蜜﹑那么坚强 ….,我必须老实告诉妳,我身返英国是微乎其微」。

两年后,马廷向非洲和东方宣教协会申请加入,心里希望奉差遣往印度;但其实早在1804年,父亲临终前托他照顾妹妹,而宣教士微薄薪水根本不够兄妹二人生活,就算勉强能安顿家里,当时宣教士根本就难获批准进入印度。因此,马廷那亲爱的属灵导师西缅劝他加入东印度公司,以牧师身份进去,正职牧养公司的欧洲员工,其余时间可以服侍印度人;这职位薪水足够兄妹二人生活。结果马廷申请获批,被派往印度。

那些年间,马廷深深被不同语言吸引。为了准备到印度宣教,他开始学印度语,还有其他东方语言,这下他的数学头脑可大派用场了。据他的朋友称,马廷“读文法书就像人家读小说”。除了懂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外,他又学会了印度文、孟加拉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

1805年8月,马廷终于登上往印度的船。旅途很长,中途得停巴西。他试着在船上牧养士兵和船员,向他们传福音,然而他讲道没多少人来听,传福音没有被欣赏。到了加尔各答,他也不受欢迎。在印度生活的欧洲人不抗拒上教会,然而这位牧师的讲道“严肃认真”、“曲高和寡”,他传信靠基督免下地狱的信息很不受欢迎。马廷希望被派往乡郊,可以服侍印度人,五个月后终于如愿以偿。

一般人觉得太深奥、都避之则吉的比较哲学与翻译问题,对马廷而言却是最喜欢的松弛神经方法,他甚至要求神别让这些使他分心,以致不能专心祷告。

马廷后来到巴特那(Patna)、和北面的坎普尔(Cawnpore)牧养欧洲人,和在东印度公司兵营打工的印度女佣。他也建学校,探望病人。马廷曾尝试用当地土话公开讲道,然而无论欧洲人和当地印度人对此都很反感,当地人很抗拒一个英国人尝试改变他们的宗教。

马廷开始为建立的学校编写印度语教材,内容是耶稣的比喻与登山宝训。他把英国教会公祷书译为印度语,每周在印度妇女聚会上用。最后,他开始正式翻译整本新约圣经。马廷曾与家里两个仆人谈属灵和宗教的事,其中一人是穆斯林,另一人是印度教徒;对新的宣教士而言,这种经验实在难能可贵。

马廷开放自己的家,上至靠化缘维生的印度“圣者”、下至乞丐他都欢迎,每星期天他会给他们施舍食物和钱,又给他们讲福音。这些工作果效好像不大,除了一位穆斯林;他本是当地举足轻重的穆斯林教士,来马廷家想打听他对乞丐教导什么,却被他的道吸引了,甚至受雇当马廷的员工。这人名叫沙里(Sheikh Saleh),马廷翻译波斯语圣经时找他帮忙送到印刷厂,送稿前他从马太福音读到启示录,就成为了基督徒。沙里受洗后改名阿卜杜.麦西(Abdul Masih),即“基督的仆人”,后来在印度事主多年。

享利.马廷为基督献上全生

但此时,马廷在印度服事的日子也快要结束了。他身体一直不太好,印度天气炎热,事奉压力又大,都让他受不了。年轻时曾患结核病的他,因身体太弱,染上热带疾病后很难复原。马廷始终忘不了吕底亚,到今天他才明白到,娶妻可能有助服事,而非事奉的障碍。马廷曾写信向吕底亚求婚,请她到印度来同住,然而书信往还就花了逾一年;马廷等了超过一年,却仍音讯全无。在这段期间,他与助手完成翻译波斯语及阿拉伯语圣经,可是译本达不到马廷所定的标准,有人建议他到阿拉伯一趟,力求完善译本,而且阿拉伯气候也许对他的身体比较好。后来他决定更急切需要的是波斯文新约,终于在1811年1月,他离开印度,前往波斯。

马廷从坎普尔出发,经孟买,最终到达波斯的布希尔(Bushire),长途旅程几乎要了他的命。马廷到步后改穿波斯服,并骑马到设拉子(Shiraz),那里以伊斯兰学者与诗人聚集而闻名。到步后他在阿里汗(Jaffir Ali Khan)家作客八个月,在波斯语专家萨伊德.阿里(Mirza Said Ali)帮助下,完善了新约译本。期间马廷有许多机会与一些最有学问的伊斯兰学者辩论谈话。最后译本被呈献给波斯王,他形容说“译圣书最重要是译得简明流畅,新约圣经达一流水准”。

这时候,马廷虽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却仍盼望在离世前能回乡一见心爱的吕底亚,可惜事与愿违。马廷虽动身打算经君士坦丁堡回国,却病死在土耳其北部严寒山谷的本都(Pontus);那是著名教父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的家乡,葬在屈梭多模墓园,享年三十一岁。享利.马廷全生奉献给基督,因为他翻译新约圣经力臻精炼,使印度、中东数以百万计穆斯林可以用母语读新约圣经。他不计代价,为基督奉献全生的精神,也挑战着今天的基督徒。 在临终前,年方31的他,写了一首不朽圣诗,名[为主烧尽]"Let me burn out for God",歌词:

「让我一生为主成贵重器皿,
一生用口,用手,
用脚为主劳碌,
一生为主燃烧,
直到生命尽头。」

作「贵重的器皿」是亨利马廷一生的宿愿。

1812年10月,基督的荣耀和没有结果的爱情,伴随着亨利马廷走完一生的路程。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