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烟台毓璜顶剪纸厂追踪报导
范朴

资料1

1997年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十四届年会》上,山东省美术馆鲍家虎先生在《剪纸与宗教》论文中提出:"据史料载:1930年由美国传教士尔文发起,招聘中国女基督教徒若干人,在烟台毓璜顶办起了胶东第一个剪纸研究会。外来的洋教要想在中国民众中传播,也得像其他宗教一样利用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教义。我保存于五十年代在牟平搜集的两张宣传基督教义的剪纸书签就是很难得的例证。这两帧书签是长条白色卡纸制成分别铅印有:'投靠耶和华,强似依赖人。','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并注有选自'诗篇一百十八篇八节'、'约翰壹书三章十一节'和英文对照。上贴两张衬色剪纸,一幅古装仕女提花篮,另一幅是现代妇女背小孩,都为黑色纸剪成,镂空处内下衬彩色绸罗,人的五官为笔描,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当是解放前教会组织民间艺人制作的。是否就是上述剪纸研究会所制,也说不定。"

资料2

英国传教士霍华德和玛莉.柯立夫(Howard and Mary Cliff)之子,罗曼.柯立夫牧师(Norman Cliff),1925年出生于中国,少年时代在烟台生活,曾就读于烟台的芝罘学校(The Chefoo School ),曾为英国"中国教会之友"(FCC)司库,1998年来华访问时我们谈到毓璜顶剪纸问题时,他记得确有此事,并提供了一本他收藏的剪纸。

那是一本用深蓝色锦绫裱糊为封面的线装的记念册,扉页是一幅黑色剪纸和英文的八仙(The Eight Immortals)介绍,内页是八幅用黑纸剪成的八仙,镂空处也同样衬彩色绸罗,五官用笔勾绘的剪纸,每页之间夹有铅印于拷贝纸上的英文说明,既可保护剪纸,又可向西方人介绍作品的内容。更令人惊喜的是最后一页拷贝纸上印有英文的以下标记和文字:

Temple Hill Cut-out's Chefoo China: The Cut-outs of Temple Hill are an adaptation of figures of animals, plants, insects, dragons, etc. cut by the women of Shantung for unknown generations. These they have cut out and pasted in their windows of walls at the China New Year time. We have "Christianized" Chinese cutouts by using their skill to cut out Wise men and camels. Or the Shepherds on the hill of Bethlehem for our Christmas card.

The first step in making cutouts is the preparing of the stencil pattern. A first pattern is cut from a drawing by a skillful cutter who has a good deal of artistic sense. This pattern is then placed on a thin sheet of paper which is laid on a board. All so sprinkled with water and the pattern pressed down carefully. This is held upside down over a little lamp which has a wick, but when it is dry and peeled off there remains a white stencil underneath. This stencil so sewed down to ten thick nesses of colored paper and with sharp little iron scissors and tiny knives of various shapes, the cutter in about half an hour has cut out the design, making ten at a time.

The designs are separated and pasted on a card, which is the most difficult process of all. After inspection to see if any parts are left loose, the work is finished, and hundreds of place cards, boxes of note paper, correspondence cards, children's note paper , and Christmas cards, are made each week.
Made by the Self-help Dept. Women's Bible School Presbyterian Mission

(译文:祷告山剪纸--中国芝罘:祷告山剪纸是根据山东农村妇女在春节期间所剪的动物、植物、昆虫、龙等形象的窗花而改制的。我们用这传统的技法剪出博士和骆驼或在伯利恒山上的牧羊人等形象表现我们基督教信仰,并用这剪纸做成圣诞卡。

制作剪纸的第一步是准备样板。最初的花样子要由一位心灵手巧的技艺高超的艺人根据设计划稿而刻制,然后将刻出的花样放在平铺在木板上的薄纸上,喷洒上水,小心地把铰好的花样压平,贴在纸上以后,用一盏没有灯罩的油灯燃起的烟来熏黑,当花样和薄纸熏干,轻轻地揭开花样,纸上就留下白色的花样子。接着把这新设计的样子与十层色纸缝在一起,用锋利的小剪子和各种不同形状的小刀剪和刻,大约半小时那新作品就可以刻出,一次有十张。

把这十张剪纸分开然后分别贴在卡纸上,这是最艰难的一道工序,在确定剪纸完全贴牢以后才算结束。每星期可以制作数以百计的成箱的贴有剪纸的卡片,信笺、明信片、儿童用的记念册、和圣诞卡。长老会妇女圣经学校勤工俭学部制作)

资料3

烟台爱道女校:爱道女校的前身是1904年美国北方长老会传教士魏利夫妇在毓璜顶开办的烟台毓璜顶女校,1917年因魏利夫妇回国而停办。1927年始正式称之为烟台爱道女校,又称为妇女圣经学校。三十年代初期,由烟台毓璜顶医院的两位美国籍医生夫人--白夫人、吴夫人和一位牧师夫人--邦夫人负责,另有中国籍教员数名。该校无正式学制,以宗教课程为主。烟台爱道女校发扬光大了中国古代民间的传统艺术--剪纸,并使之商业化。该校剪纸作品主要用于圣诞、新年贺片、入席名卡、月份牌、签到簿、纪念册等。制品初期在中国沿海及长江口各通商口岸的西方侨民和教会中试销,后扩及西方国家。1937年前后,该校每年承接价值数万元的订单,当时有学生近80人。三十年代末期,剪纸花样发展近百种,当时因订单过多,又增聘数十名女性加以训练,成为长期工人。学校利用盈余得以经济独立并扩建校舍、运动场、花园等。1941年,白夫人、邦夫人等外籍侨民及传教士同被侵华日军关押。次年,押解到潍县集中营,该校至此结束。(田巧莲供稿)

资料4

三十年代在毓璜顶的剪纸厂属于美国长老会所办的爱道圣经学校。爱道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家境贫寒,邦志彦牧师帮助他们工作。于健峰当时在爱道学校读书。校内有个被称为"花坊"的剪纸厂,当时有不少人在里面刻花,学生也可勤工俭学,于健峰在里面刻花也是半工半读。负责这剪纸厂的是美国人,大家叫她"白师娘",她负责采购纸、绸子,也管理生产,部分人在厂里做,也有部分人拿回去加工。白师娘要求相当严。当时剪纸用的纸是本地的,贴剪纸的卡纸是国外运来的。这些产品销售的很好,所得的利润支撑学校的开支和帮助贫困学生。(图1 山东剪纸艺术家于健峰遗作,三十年代毓璜顶剪纸厂作品及样稿) (根据已故剪纸艺术家于健峰的丈夫王秀禄老人口述整理)

资料5

据87岁的宋书文老人介绍:她曾在爱道学校就读,目的是读书与传道,不以剪花为主,剪纸厂的主办人是白师娘,她的丈夫白立德大夫是医院(现在烟台毓璜顶医院)的院长。

办这厂的起因是什么呢?据说有一次白师娘要回国,有一位学生送了她一幅剪纸,她带回美国以后发现大家都很喜爱,她从中得到启发,回校后就办了一个剪纸厂。该厂离爱道学校很近,(就在现在的毓璜顶公园下面)学生放学以后就可以去刻花。当时的剪纸被西方的市场接受,销得很好。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住在烟台的外国人全被赶走,该厂关闭,前后可能有七八年时间。(吴淑香供稿)

资料6

高云惠老人18岁时(约1936年)从农村到爱道学校读书,爱道学校除了教授圣经以外,主要还是以教授国文、算术、常识、卫生等文化知识。她因家里穷,就到剪纸厂半工半读,可以挣饭钱和学费。当时剪纸厂已办了两年,是白师娘和梅师娘合办的。她进爱道学校时还没有信主,也不会刻花,刻花是在花坊学的。

到爱道的第二年因家庭有变故,高云惠老人需要养活老母亲,因此放弃学习,专职剪纸并成为负责打样品的技术人员。该厂中剪纸的样子是白师娘自己画的,画完后由高云惠照样剪出,经白师娘修改确认后,再由木工刻出木板样,沾着红色往纸上印,然后发给刻花工人刻(图2印好的花样)。

剪纸厂还有一个大工头叫刘淑美,主管全厂的一切事务工作,包括工人工资的发放,厂内工人和外加工人员的生产管理,产品的出口包装等。该厂内每天正式做工的有十几个人,但在厂内刻花的有30-40人,大部分是放学后的学生。正式工每人每天约收入一块钱,(当时的粮食是二块钱一担)月收入有25-26块钱。星期天不做工,白师娘和学生都外出传道。货多时,也有外界人员来厂拿货回家刻,(外加工)当时生意很兴旺,都是用箱子包装出口美国的。

1942年,24岁的高云惠回家生完第一个孩子回来上班时,看见外国人都被关在附近学校的大操场上(临时集中营),以后不知去向,从此剪纸厂已经不复存在了。

高云惠老人收藏的一本有百余种花样的样本,在1960年左右被一位称为是济南大众报社的人借去至今未还,实为遗憾。 (据高云惠口述吴淑香整理并供稿)

资料7

白师娘,白立德(白大夫是烟台毓璜顶医院院长)夫人,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爱道圣经女校负责人之一。为帮助贫困学生,鼓励学生勤工俭学,1934年在烟台毓璜顶创办剪纸厂,为主要负责人。剪纸厂不仅养活学校也周济穷人,挣钱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道,学校和医院每年两次给学生和工人检查身体,学生和工人有病可在毓璜顶医院免费治疗。

白师娘当时年龄约五十来岁。在剪纸厂存在的七八年中,设计了几百种刻纸样子。她非常勤奋,几乎每天都画样稿。在制作技法上,开始都是用剪子剪,后来白师娘发现有些人外加工刻得又快又好,就改进原来的技法,加以推广,从此工人都用刀刻,有一个人专门为该厂打刀,刀有30多种,各种形状都有,下面垫块杏木板,刻起来很方便。 (根据高云惠口述整理)

资料8:白师娘设计的部分剪纸(图3--9)

综合以上资料,可做出以下推论:

三十年代出现在山东烟台毓璜顶剪纸厂,发起者或创办者与负责人是美国长老会的白师娘。这与资料1中鲍家虎先生提及的"1930年由美国传教士尔文发起,……"有偏差,根据《烟台市民族宗教志》,该地区传教士中无"尔文"其人,而长老会属基督教加尔文宗,"尔文"一词可能为烟台文化部门档案馆的误录,如将鲍先生此语改为"1930年由美国加尔文宗传教士发起,……"则与资料2--资料6 都相吻合,因此可以得出此结论,这在中国剪纸艺术史上产生过影响的剪纸厂是美国长老会发起的,白夫人为负责人。

资料2中,蓝色线装剪纸记念册标记的文字为"祷告山剪纸--中国芝罘",生产者为美国长老会女子圣经学校勤工俭学部,"芝罘"是当时外国人对烟台的称呼, "祷告山"为"毓璜顶"的别名。根据《烟台市民族宗教志》记载,烟台当时为外国人子女接受西方教育所办的学校叫"芝罘学校",烟台市现有"芝罘区"。可肯定资料1--资料6中所指的是同一件事,都能说明当时剪纸厂的确切地点在烟台毓璜顶。

根据资料3-6,该剪纸厂约建于1934年,1937年后为鼎盛时期,1941年被迫关闭。资料2 中提及的剪纸样子是传统的油灯烟薰出来的,这种方法较慢,不适于批量生产。而高云惠老人提及的用木刻复制样子,说明她在厂打样时(1937年后)正是兴旺时期,每种产品要大批量生产。

从剪纸作品的内容来看,以介绍中国的民俗文化、三十年代胶东地区的风土人情为主(图3、5、8),也有介绍传统文化的,如"八仙",也有传福音的作品,但是画面和经文内容不很吻合,作品不是为诠释经文而作。其他介绍基督教信仰的作品则绝大多数是围绕圣诞主题,为做成圣诞卡而设计的。(图10、11)可以说该厂剪纸创建与生产的目的,不是用民间剪纸的语言直接去传福音,而是作为一种自养手段,解决爱道女校的各项费用开支包括学生的生活费、学费及其他事工的经费,间接地传福音。

根据资料4-6载,剪纸的花样皆为白夫人所设计。从剪纸的风格来看,图6,图7,是典型的西方传统剪纸风格,人物形象主要是剪影,缺少中国民间剪纸的韵味,与中国剪纸很不相同。参见图15、16的欧美剪纸。

但是白夫人没把欧美剪纸搬到中国来,她在创作时吸收并夸张了中国画的构图特点,如图5,14,15、16、17,18,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当时胶东的民俗风情,灵巧自如地揉和了东西方文化,用西方人能够接受的艺术形式介绍中国的民俗文化。不仅如此,白夫人在创作时还吸收了中国民间剪纸的特点,例如图8中,人物的五官已不同于剪影人物,而有胶东民间剪纸的特点(图19)。另外从图6等衬色剪纸看,人物的五官则用勾绘剪纸的技法,这是流传胶东一带古老的传统剪纸技法,很有地方特色。

可以说,白夫人是上帝忠实的仆人也是天才的剪纸艺术家,她设计的剪纸作品在于健峰老人几十年的遗作中,一眼就能辨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是她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后提炼出来的,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充满生活情趣,成为三十年代生活写真的典范,至今仍有其较高的艺术价值。她还是个优秀的企业家,当时的产品她经过考察亲自选用了最好的材料,使我们看到五六十年前的衬色剪纸色泽依然鲜亮如初。这也给我们今天的剪纸生产者留下了启示,应精选我们剪纸所用的纸张,改变我们的剪纸一两年就退色的现状。 此外,笔者还要再缀一笔,今日美国剪纸协会(Guild of American Paper-cutters)的标记(图20、21)与当年祷告山剪纸标记雷同,是否受其影响,有无相承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笔者不知道没被载入史册的白夫人姓名(也许美国长老会有档案可查),当年爱道女校的学生都亲切地叫她"白师娘",她与丈夫白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播撒福音和爱的种子,蒙上帝的悦纳和祝福,工作的果效至今犹存。当年的年轻学生,今日耄耋老妪,仍记得她每天工人上班时她就在家里画样子,每星期天与学生外出传道,行走时腿脚已有些颤颤萎萎的,并记得在她毓璜顶的家中教学生做菜并从营养学的角度谈饮食的搭配,关心学生的健康。自从1942年被日本军关押后,再也没有见到或听到有关她的消息。

白夫人绝没想到当年这为支持爱道女校生存的剪纸厂在关闭了近六十年后会重新引起关注,她每日辛勤绘制的画稿有如此高的研究价值,她更没想到在半个世纪以后在中国会有个基督教艺术中心,有人特别关注剪纸艺术,用剪纸艺术来诠释圣经和表达信仰。在她工作过的毓璜顶周围,在胶东地区,有一批民间的剪纸艺术家与剪纸爱好者,正在踏着她佳美的脚踪,走上用剪纸艺术事奉的路。这如同半世纪前她撒下的一把种子,在所应许之日得以发芽,生长。

(范朴 艺术家 南京) 

图1图2图3图4

图5图6图7图8

图9图10图11

图12图13图14图15

图16图17图18图19

图20图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