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大陆人传福音


我们是基督的使者

〖 1.自我认同的危机 〗

  “我是谁”?这是人的自我认同问题,古今无数人对此的回答,说仁者见仁也好,智者见智也罢,所见的皆为一己之见,一得之见,纵然所见极是,也总令人感到缺点什么,症结就在于他们是从有限的人而不是上帝出发来确定人的身份。而从有限中来的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转瞬落空。更可恼的是,这在有限中对自我的界定,总是与罪牵连,跟矛盾纠葛在一起,常常使自我陷入分裂之中。就说这个人字吧,现实中的我明明是人,但却又时常感到自己活得不像一个真正的人,这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对立表明,从人有限而且有罪的存在境况出发,人是不可能不发生自我认同的身份危机的,人不知道“我是谁”是自然的,因为他们处在了一种人与上帝隔绝的状态中并且拒绝倾听上帝的声音。人不信上帝的存在,于是,他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人若不知道谁是上帝,就永远也无法确定地知道我是谁,或者说他所知道的关于我是谁的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只有上帝能回答人问的问题:“我是谁”。因为人是上帝造的。
  
  “我要作他们的上帝,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们的父,你们要作我的儿女”(林后 6:16,18)。主耶稣告诉门徒们:从此以后,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圣经上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我是上帝的儿女,这就是基督徒对“我是谁”的回答。
  
  当年,保罗信了主后深情地说:“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腓 3:8)。从那以后,他喜欢用的一个自我称呼就是:奉上帝的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在华人通用的“和合本圣经”中,是这样翻译《哥林多后书》第五章第二十节的,“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上帝借我们劝你们一般,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上帝和好”。
  
  “我们作基督的使者”一语,《当代圣经》译为“我们是基督的特使”,天主教的《思高本》译为“我们是代表基督作大使了”,《圣经新译本》译为“我们就是基督的使者”。几个主要的英文翻译本也都翻译成“We are.."。
  
  “作”与“是”仅仅一字之别,但意思却大有区别:干什么事情,从事某种活动,或者充当什么代表,都可谓“作”,就好像你虽然不是木匠,但你也可以作木匠活;你是李四,却可以充当张三的代表。
  
  而“是”则表明了一种归属关系,所有关系。你是木匠,所以你才会作木匠活。你是罪人,所以你才必定犯罪。保罗的话回答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就基督徒与基督的关系而论:我们是谁?答,我们被基督任命作大使了;就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关系来说:我们是谁?我们是代表基督来到他们中间作大使的;合而言之:我们是基督的使者。
  
〖 2.我们是基督的使者 〗

  当保罗说“我们是基督的使者”时,他所说的“我们”首先指的是他与提摩太。但同时也包括了每一个基督徒,只要人信了主,他就是基督的使者了。
  
  我们是基督的使者,这是一个何等令人震憾的思想。基督是谁?他是上帝的独生子,是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圣灵中的圣子,是永恒的道,这道就是上帝。我是谁?芸芸众生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凡夫,一个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人的浪子,但基督居然任命我们作他的大使,成为他的代表,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若按照人的标准衡量,哥林多教会中的众基督徒称得上聪明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出身于名门望族的也不多。在基督徒中,这样的境况到如今有多大变化呢?有,但不多。基督徒若与世人在才智、能力以及地位上相比,恐怕还得应了那句老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所以,我们是基督的使者,这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资格能胜任,而是尽管我们生命中有许多的“不是”、罪,根本不配成为基督的使者,但耶稣还是怜悯了我们,任命我们为他的使者。对此,基督徒能说出的感受只有两个字:感恩。
  
  基督赐给我们的身份太尊贵了!基督徒绝对不当自卑。
  
  基督徒当然要降卑自己,他本是尘土,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尘土就是扬起来了,也高不到哪里去,更长久不了,早晚得落到地上。并且这是污染了的尘土,是有细菌、毒菌在其中的尘土,是随着风飘荡的尘土,是即使在最高处也带着堕落的本性的尘土。
  
  但就像比哈路威(RichardHolloway)所说的那样,“我虽然是尘土,但却是不甘平庸的尘土,是有梦想的尘土,是预感到自己会变得美丽而高尚的尘土,有荣耀在等待我,有美善的结局为我预备好,有产业等着我去继承”。超越这一切,基督徒是上帝用尘土所造的不同凡响的尘土,是在基督里上帝使之重生的新人,因此,基督徒绝对不能轻看了上帝赐给自己的恩典和使命。无论在这个世界上萧萧洒洒走一回也罢,默默无闻地过一生也好,基督徒都要作为基督的使者出使一生。
  
〖 3.任重道远 〗

  以前我不明白:既然你们基督徒信上帝,又说天堂怎么怎么好,那你信主后却为什么不急着到哪里去?信主后我渐渐懂了,这是因为上帝有一个大使命留给了基督徒:传福音。福音是要在地上传的,到了天堂就没这个需要了,大家都是信主的,从彼得、保罗、奥古斯丁、到路德都在那里,向谁传啊!因此,基督徒若不传福音,那他活在人间就不止是虚度光阴了,更是对不起主,因他辱没了自己那无比尊贵的身份─基督的使者。
  
  天底下哪里有大使不出使的道理呢?
  
  基督徒若不是拒绝了基督,就断不能拒绝接受基督使者的身份。但许多时候,我们虽然想传,但却觉得心有意而力不足,说我不行。诚然,你我的确不行,上帝也知道我们都不行,但他既然赐我们基督使者的身份,他就一定已经把与这个身份相称的能力赐给了我们,爱我们的上帝绝对不会强迫我们作力不能及的事情。只要我们有传福音之心,上帝就一定会把传福音之力源源不断地赐给我们。
  
  基督徒要敬重上帝赐给自己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任何一个国家的使者,在他所去的地方,都会非常小心不要丢了身份。个人事小,就是丢了脸也没什么;但天下社稷事大,使者绝对不能使自己所代表的国家蒙羞。基督徒在人世间所承担的角色,比一个国家的大使重多了,他代表的是基督─创造天地的主,他绝不能让上帝蒙羞。
  
  用什么词汇能表明基督徒敬重自己是基督使者的身份呢?我想到了两个成语:任重而道远;鞠躬尽夺,死而后已。

奉命行事

〖 1.大使命是命令 〗

  基督徒传福音是奉命行事。
  
  那命令是基督徒都熟悉的,被称为“大使命”,载于《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的最后一段。“大使命”是耶稣宣告的,这也是基督徒所熟悉的。人不熟悉的是自己的心,它是否真的承认耶稣是主。当基督徒口里、心里承认耶稣是主时,他就承认自己是基督的仆人了。
  
  “大使命”是主对仆人说的。
  
  “大使命”是命令。它不是供人酒足饭饱后来闲聊的,有一句也可,没一句也行;也不是供人来讨论的,你愿说东就说说东,愿说西就说说西;也不是一个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建议,你可以接受它,也可以不理睬它。“大使命”是命令,它既然是命令,基督徒就要培养一种态度:即对命令如何反应。命令所要求于人的反应只有一个:就是必须坚决执行。当过兵的都知道,一道命令传下来了,不论你是否理解,喜欢不喜欢,周围的环境、条件和机遇如何,你的反应都必须是坚决执行,没有商量的余地,正所谓军令如山倒。
  
  “大使命”是主的命令。就是一国的将军、元帅,若与耶稣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耶稣是天地的主,他的命令是至高者的命令。并且,这命令是在一个极其重要的特殊时刻发布的:就是主离开他的门徒被带到天上之前。它是临别之言。古语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善言不止出自肺腑,更是至关重要。耶稣的话不是在他将死前─被钉上十字架时说的,而是在他复活后说的,所以,这不是死言,弥漫着决别的无望;而是生言,充满了生命的希望。在那样的时刻,耶稣把这样重要的使命托付留给了基督徒。
  
  因此,基督徒一定要怀着一颗敬畏主的心去思想大使命。缺乏一个敬畏的心,基督徒不但看不到自己的伟大使命,也缺乏奉命行事的动力。
  
  至高者向我发出了至关重要的命令,我必须听从。
  
〖 2.调整心态 〗

  命令是要带领人、引导人、督促人去行动的。
  
  但动机在行动之先。基督徒不能不经常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准备好了一个健康的心态来听主的命令。什么是健康的心态呢?这就是愿意相信,愿意顺从。在《追随耶稣》一书中,潘霍华(DietrichBonhoeffer)说:“唯有相信的人才是顺从的,而且也唯有顺从的人才相信。。。只有当信仰包含着顺从时,才是真正的信,这绝不能没有顺从;换言之,也只有在顺从的行动中,然后信才成为信”。相信传福音是主的命令只有信到这样的程度才是真信:就是相信这是主直接命令我的。只有感受到了大使命就是对我讲的,基督徒才是听到了主的话;只有感受到这命令具有绝对的权威,不容作含混的解释,不能不顺从并开始行动,基督徒的那一颗心顺从的才是命令他的主。
  
  当年,保罗曾经与哥林多教会的弟兄姐妹分享了自己传福音的心灵历程。他说:“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我若甘心作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林前 9:16─17)。
  
  在传福音中,一颗顺从主的心,可以表现为“甘心”与“不甘心”这两种心态,虽然它们有层次不同的区别。
  
  “甘心”的心态就是对传福音有强烈的负担,渴望人们能听到福音,相信主,无论如何,总要救一些人。以色列人的大先知耶利米当年所经历的就是这样:如果他不再提起上帝,不再奉他的名讲话,上帝的话就像火在他的心中焚烧,钻进他的骨髓,使他不能再抑制自己不传讲上帝的话,实在不能了。这就是保罗所说的“不得已”,有了这样一种“不得已”的心态,基督徒传福音的愿望就好像水向低处流一样自然,他传福音的热情就会像古诗所说的那样不可竭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没有圣灵的感召,人心不可能产生传福音的深深感动;但人心若是拒绝被感动,它也不会感受到圣灵的感动。为了奉命去传福音,基督徒必须精心照料自己的心田,使之易于被圣灵所感动,无论是听布道、讲道,还是听圣徒的故事;无论是在电视中还是电台中看到听到那些从来没有听过福音的人们的境况,还是遇到自己的邻居、朋友、同事,基督徒都要善于听到主对自己的命令:你向他们传福音吧。
  
  不“甘心”也是一种心态,虽然保罗使用“不甘心”这个词汇的意思是什么我们不清楚,但那经验我们是清楚的:即一些时候我们并没有处于一种最佳心境─心甘情愿地去传福音。我们的热情似乎消退了,我们的心灵受到伤害,我们的情绪有些消沉,我们似乎灰心丧气,向一个人传福音传了好几年了,但却似乎没有什么效果。在这种种的精神状态下,传福音就成了“心不甘,情不愿”,如何还能去传呢?
  
  能。
  
  诀窍就是牢记住保罗所说的的那句话,就是:即使我不甘心,但“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因此,我就要传。
  
  传福音是主命令基督徒必须承担的责任。基督徒尽自己向世人传福音的责任,就是对上帝尽忠。基督徒即使在自己心情不顺的境况下也尽心履行自己当尽纺责任,这也是顺从主的表现。
  
  凡责任所要求于人的,并不一定都是人所乐意作的事情,恰恰相反,它常常是人不乐意作的。但不论人愿意不愿意作,责任之谓责任,就在于它要求人必须去作。
  
  我们不能不景仰古今的许多圣徒,他们传福音的热情就如大江东去,不尽不休。他们所面临的外在环境不可谓一帆风顺,他们的内心也不是死水一潭,从来就没有什么波澜起伏。不,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面临内外的争战,而他们不同于我们的就是无论历经了多少风险,他们都没有忘记自己对上帝的那一份至重至诚的承诺:打自己当打的仗,跑自己当跑的路,竭力得上帝的喜悦。
  
  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就是我们当我们进入了灵魂的黑夜的时候,我们要告诫自己,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好、感觉不对头就不去传福音了。我们要在祷告中不断提醒自己,不可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不可忘记主对自己的委托,不可忘记自己对世人应尽纺一份责任,不可以心情不好为借口拒绝服从主的命令。
  
  从责任感出发去顺从主的命令,这绝对不意味着我们变成了一个冰冷冷的木头人、机器人,完全忽略我们的感情、感受和情绪,只是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在这样的时候,只要我们不停止祷告,不停止读圣经,不停止和弟兄姐妹在一起敬拜上帝,圣灵就会一直在我们心中作工,即使我们觉察不到。但我们渐渐会感受到,就在我感到自己的灵性好像枯乾的时候,主依然没有离开我。他的恩典,他的爱如活水泉源,源源不断地流入了我乾渴的心田中,激励着我传福音。活一辈子,传一辈子,至死方休。
  
  无论我们“甘心”还是“不甘心”,我们都要传福音,这就是基督徒的心志。

透过中华文化传福音

〖 1.吵了一千多年的架 〗

  主后635年,基督教传入中国。此后,不管在华传福音的基督徒持什么样的神学观旧点,他总得同中华文化打交道。孔汉思在《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中,把打交道的七种模式概括为三大类型:一是外表的同化(聂斯托里派)或不同信仰的混合(摩尼派);一是传教冲突(十七至十八世纪)或文化帝国主义(十九至二十世纪)以及反传教;一是互补的融合(利马窦)以及外来宗教的本土化。
  
  《基督与文化》是尼布尔的名著,该书分析了近两千的教会历史,将关于基督与文化的关系的主张归纳为五种,一是反文化,认为基督与文化互相“对立”;一是混同,主张基督与文化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西方文化等于基督教文化;第三种是综合,基督在文化之中又超越文化;第四种是基督与文化相反相成;最后一种是改造论,基督为文化的改造者,它以奥古斯丁和加尔文为代表
  
  在上两个世纪中,反文化的主张是中国教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看法。它认为文化已经深深受罪恶所腐蚀,失去了改造的可能,基督徒不要爱这个世界,而“政治、教育、文学、科学、艺术、法律、商业、音乐,等等──正是构成这世界的事。”在这样的神学观点的影响下,除了极少数的弟兄姐妹外,绝大多数的华人基督徒放弃了自己对文化的责任。
  
  有人用两个比喻(吃饭与吵架)来说中华文化与外来宗教的撞击、摩擦与融汇的过程。吃饭说的是印度佛教,说这顿饭吃了上千年。意思是说佛教自汉传入中国,与中国的文人争论了一千多年,才融入中华文化,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今天的中国人没有认为佛教是“洋教”的。
  
  吵架说的是基督教,说基督教自唐朝几度传入中国,与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知识分子吵了一千三百来年了,但吵架的双方还没有见面哪。意思是说彼此对对方还缺乏基本的了解。所以,至今还有许多中国人把基督教视为西方文化,洋教。对此我们不能不忏悔,我们有负于主的恩典;我们不能不反省,问题出在哪里?
  
〖 2.一种思路 〗

  问题出在我们全盘否定中华文化。有鉴于此,何世明牧师提出了一种向华人传福音的新路向:即透过中华文化传福音。下面摘录的是他在《基督教与中国命运》一书中提出的一些看法:“透过文化只是方法,而传扬基督才是目的”。
  
  “要透过文化传扬基督,有两大途径,其一是使基督的生命进入文化之中;其二是使文化进入基督的生命之中。”而无论哪一种途径,“我们都切匆忘记要高举基督,特别切匆忘记基督本身之超越性”。
  
  透过文化向华人传扬福音的主要原则有三个:“一是不要把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混为一谈,必须强调基督教的超越性与普世性。二是根据中国古代典籍的记载,证明中国文化之根是有神论而非无神论,所以基督教使中国文化重回到有神论之路,便是复兴中国文化而非推翻中国文化。三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认识之上帝观,尚有不完全之处。基督教之使命,便是要对之修正补足以使其成全。”
  
  何牧师的哲学看法我都深深赞同,几年前我写《我为什么不愿成为基督徒》一书时,还没看过何牧师的书,但也坦率地谈了一些很不成熟想法,渴望基督成为中华文化的改造者。因为问题很简单,人是不可能逃离文化的。泰勒(Tylor)1871年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说,“人是文化的动物”,或者人是符号的动物,语言、神话、艺术、宗教、历史和科学就是人所使用的符号之网上的各个部分。
  
  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传福音是不可不能离开文化的,问题只在于人们使用的是哪一种文化,就连反文化,也是一种文化观点。
  
  是时候了,是华人基督徒承担起改造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的时候了!是时候了,是华人基督徒创建中华基督教文化的时候了!
  
〖 3.三个原则 〗

  透过中华文化来传福音是有原则的,这里主要讨论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我们所相信的上帝既是超越的又是内在的。
  
  这条原则的根据是保罗在《以弗所》中所说的,上帝“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中坐W,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 4:6)。这可以解析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上帝超越一切。上帝不受任何时间、任何空间和任何文化的限制,更不可能为任何一种文化所垄断。上帝是西方人的上帝,也是东方人、中国人的上帝。他是所有的人的创造者,万王之王。
  
  另一方面,上帝又具有内在性。上帝可以进入任何一种文化之中,改造一切文化。在历史上,他已经进入了西方文化之中,我们华人基督徒的盼望和祈祷就是,上帝也快快地进入中华文化之中吧。
  
  另一方面,上帝又具有内在性。上帝可以进入任何一种文化之中,改造一切文化。在历史上,他已经进入了西方文化之中,我们华人基督徒盼望、祈祷揪摸是,上帝也快快地进入中华文化之中吧。
  
  第二个原则:“所有的真理都属于神”。
  
  耶稣就是真理。人只能发现真理而不能发明真理。美国最伟大的神学家爱德华滋说,“一切存在和美的基础以及源头……一切存在和完美都属于他,由他而来,也归于他。上帝和他的美在过去、现在都一样,是所有存在和一切卓越的总和。”
  
  人心的确堕落了。但尽管如此,“上帝仍将各样杰出的才华投入人心,用以装饰人心。假如我们相信,上帝的灵是真理惟一的源泉,那么,不管真理在何处显明,我们都不应该拒绝或藐视,要不然我们就是侮辱上帝的灵了”,信不?这话是加尔文说的。
  
  第三个原则:人的堕落也表现在人所创造的文化中
  
  我们绝对不能低估人的罪性对文化的影响,有罪的人所创造的文化绝对不可能摆脱罪。无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已经被“扭曲了”、被“污染”了,这是我们每一天都能见到的现实。我们相信,唯有基督教信仰,才能从根本上清除在中国文化中堆积的沉重的文化垃圾
  
〖 4.文化接触点 〗

  要透过中华文化传福音,就必须仔细寻找基督教信仰与中华文化的接触点。
  
  在丰富的中华文化中,包含着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契机,对此,有两个思路值得重视,一条是何世明牧师和一些前辈提出的观点:必须回到中华文化的源头上。中华文化的根是有神论而不是无神论。中国古代的圣贤们是用“天”(或者“上天”、“上帝”、“神”)来描述他们寻找的上帝的,老百姓则称其为,“老天爷”“老天”,“天公”。但由于上帝没有亲自向古圣贤们启示他自己,于是,“天不言”,他是隐蔽的、模糊的,就构成了我们前人的经验。但如今,通过圣经我们知道了,上帝就是我们祖先苦苦寻找但终究没有找到的“天”、“上帝”,并且,在拿撒勒人耶稣的死与生(复活)中,我们看到了上帝。
  
  另一条思路是孔汉思概括的,就是基督教与中华文化在文化和伦理这两个层次上有许多地方可以贯通,但在信仰上必须作出取舍抉择。笔者认为,人性论的问题,也是中华文化与基督教接触的一种重要焦点。
  
  透过中华文化传福音,我们还必须非常清醒地面对中华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的抵触点。例如即使在今天,祭祖仍然是许多人走向耶稣的巨大障碍。罪与拯救的观念都是中华文化中严重缺乏的思想,也是中国人很不愿意听到的信息。但这不能不讲,要不然,就不是传福音了。
  
  透过中华文化传福音是华人基督徒一个艰巨的历史使命,它需要的是更多的带祷、支持和尝试,而不是无休无尽纺指责、批评和泼冷水。

建立关系

〖 1.中国人与关系 〗

  “拉关系,走后门”是个贬义词,二十多年前就在大陆流行,往大里说,它被视之为升官、发财和出名的诀窍窍;往小里说,它成了办事顺当方便的润滑油。有位朋友坦率地跟我交了这样的实底:在中国你要想瓣成事,要是没关系,门也没有。
  
  关系到了需要拉的地步,关系网到了需要精心编织的时候,这其中的邪恶、污秽和肮脏就不必细说了。且抛开这一层,如果我们冷静地看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反思一下中国人与许多国家的人不同的民族特性,我们不能不承认:重视关系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
  
  有学者的高见为证:许光说,“中国人的性格特徵起源于一种看重互相依赖的以情境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而美国人则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见《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殷海光认为,家族中心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堡垒,而孝则是家族中心主义的灵魂和基本命题。
  
  他又引用顿尼斯的分类,认为中国社会的类型属於通体社会(GesellschaftSociety)。在通体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目的,其中各个分子之间期待着必有亲密的关系(见《中国文化的展望》)。孙隆基认为,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是:“人”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的─他是所有社会角色的总和,如果将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抽空了,“人”就被蒸发掉了。只有在“二人”(所谓“仁者,人也”)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
  何一方(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下定义。(见《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铺垫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向中国人传福音,这“关系”二字是切切忽视、轻视、蔑视不得的。
  
  保罗传福音时有一个公式(叫定律也可以),就是“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见和合本圣经《哥林多前书》第九章)。“无论如何”这四个字,意思是“用所有的办法”。使用一切不违背上帝的心意的办法、途径和手段来传福音,这是另外一个话题题,暂且不论。
  
  保罗是犹太人,但为了传福音,他还是为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向犹太人,就作犹太人。因此,我们中国人若要向中国人传福音,就当效法保罗罗:向中国人,我就作中国人,为要救一些中国人。
  
  “作什么样的人”的前提是了了解他们到底是“什么样”,这个“样”包括他们生活方式、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特别是了了解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种族,与其他的人有什么区别,尤其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观念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我自己就是中国人,难道还不了解中国人吗?未必。我们时常对着镜子看自己,左看,右看,但看来看去就真的了解自己了吗?未必。这个中的缘故就如古诗所说的那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国人重关系,这是了解中国人所必须知道的 A、B、C。
  
〖 2.四重关关系 〗

  中国人重关系,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的描述,而不是价值判断。就是判断,也不能简单地非此即彼,非“好”即“坏”。人是在关系中存在的,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和与上帝的关系,这四重关系是任何人也无非逃脱的基本关系。所以,问题不在於关系的有无,而在於如何建立关系,建立什么性质的关系。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一书,是以关系为基础来探讨存在的。他说了许多的隽语慧言。
  
  “'我'这个字,根本上没有什么涵义,只是'我。你'和'我。它'才有意义可言”。
  “凡说'你'的人,就不拥有任何东西了,他什么都没有。只是站在一个关系上的”。
  “人藉藉着一个 '你 ' 而成为 '我 '"。
  “我们藉着每一个 ' 你 ' 与永恒的 '你 '交谈”。
  “所有真实的生活都是会遇”。

  “在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上,这个固有的'你实现在我与'你'的会遇上。这就是说:认定我们所面对的,接受其独特性,使我们终於可能用基本语与它交谈。这就是关系之假定原理的根据了”。
  
  “爱是在 ' 我 '与 ' 你 ' 之间的”。
  “从头就有关系的存在”。
  “一个人能否生活在精神里,得看他有没有建立关系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上帝关系最确切的借镜─在此真心所讲的话得到真心的响应,只是上帝的响应是以宇宙众生如言语般地向我们显示”。
  
  “当你被派遣出去时,上帝与你同在,凡是去履行使命的,上帝总是在他的前头头:一个人越忠心诚笃,也就越能得到满足,越刚强越能持续,也就越接近上帝。虽然他不能触摸到上帝,但能与上帝交谈”。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上帝关系最确切的借镜─在此真心所讲的话得到真心的响应,只是上帝的响应是以宇宙众生如言语般地向我们显示”。
  
  说到上帝与人,圣经上讲讲:
  
  “凡被上帝的灵引导的,都是上帝的儿子”(罗 8:14)。
  “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上帝的儿子”(加 3:26)。
  “他是我们的上帝;我们是他草场纺羊,是他手下的民”(诗 95:7)。
  
  说到人与人,我们基督徒彼此之间互称兄弟姐妹。并且,上帝命令我们要爱我们
  的邻居;
  
  说到世界,我们唱“这是天父世界”,“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作为”(引自《新译本》)。
  
  说到我们自己,就像保罗所说的那样,我心中有两个我:“我若作自己不愿愿作的事,那就不是我作的,而是住在我里面的罪作的。因此,我发现了一个律,就是我想向善的时候,恶就在我里面出现。按着我里面的人来说,我是喜欢上帝的律,但我发觉肢体中另有一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争战,把我撸去附从肢体中的罪律”(罗 7:20─23 《新译本》)
  
  基督徒生活的奥秘就在於他能说,耶稣呵,你是我的主。主与我的关系,不仅是我的最重要的关系,而且是我所具有的全部关系的核心。
  
〖 3.如此关系 〗

  向中国人传福音,就应当像主耶稣那样,与非基督徒建立合主心意的关系。
  
  福音书上都记载得很清楚,当耶稣向妓女、税吏、渔夫等等的各样各色的人传福音时,耶稣是主动与他们作朋友的。当他为此而遭到法利赛人的指责时,他引用了经上的话:“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然后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耶稣是如何与罪人成为朋友的呢,或者说,耶稣是怎么样与他们建立关系的呢?
  
  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耶稣爱他们。马可福音中经常使用一个词汇来描述耶稣见到那些劳苦担重担的人的反应:“耶稣动了慈心”。耶稣的爱是动于内而现于外的,伴随着他所动的慈心的一定是他的爱的行动。
  
  耶稣尊重他们。耶稣曾在马太家与好些税吏和罪人一起吃过饭,这个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之一就在於:耶稣没有像当时的拉比一样,瞧不起这些被视为罪人的人们,不屑与之为伍。反而,耶稣接受了他们的邀请,和他们一起坐席,并且,把他们仍然视为以色列人,只是迷失了,失丧了。这就是尊重。
  
  耶稣帮助他们。当人们带着各种需要来到耶稣面前时,耶稣并没有说:你们平平安安地回去吧,我会为你们祷告。相反的,耶稣是医治他们,让他们吃饱,和他们一同欢乐,和他们一同悲哀。
  
  去信任他们,去理解他们,去接纳他们,去赦免他们的罪,去为他们服务,等等,等等,这些,都是耶稣与他周围的人建立关系的方法。超越这一切之上的,是耶稣赐他们信心,把他们带到天父的家中,使他们与上帝和好。
  
  使人与上帝和好,这就是与朋友们建立关系的目的。
  
  这一切,是永远值得我们效法的,并且,是我们必须效法的。

听也许比讲更重要

〖 1.听是服务 〗

  有人曾经哀叹,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再也没有人听别人说话”的世界中,尽管一天到晚我们都被包围在各种声音(甚至噪音)之中,尽管谁都渴望别人听自己说说心里话,但大家都忙,很少有人能静静地听你细细地说。如果基督徒在传福音中也拒绝听别人说话,那别人就可能因此而拒绝听你传讲的福音。
  
  传福音有一个误区中:以为传福音就是我讲你听,唱独脚戏。於是,不管你有没有时间与兴趣,不管你怎么反应,我不在乎,反正我把这独脚戏唱到底就是了,到谢幕时问你要不要信主。这的确时常能演成独脚戏,因为观众都被吓跑了。
  
  我讲,你听;你讲,我不听;就是硬著头皮听了,也让它止於耳,成耳边风。这个以我为中心的模式包含了两个假定:其一,我握有绝对真理;其二,你对真理一无所知,即使知道一点,也不值得一听。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这是话语上的霸权主义。
  
  传福音不是为了争个我在嘴上赢了,而是为主赢得人心。听朋友讲话,不止是为了了解人心,也是学习爱他、为他服务。
  
  圣徒潘霍华(DietrichDonhoeffer)在《团契生活》一书中,提出了“静听的服务”的见解。他说:“在团契中,一个人对於他人所负的第一个义务,就是在于听他人的意见。正像爱上帝,开始於听上帝的话一般,爱弟兄也要开始於学习听弟兄们的话。。。当我们学习听弟兄们的话语时,我们正是作上帝的工作。基督徒们,尤其是牧师们,往往以为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他们必常有贡献,那就是他们所要肩负的唯一的服务。他们忘了静听的义务,比口讲的义务更重要呢。”
  
  在传福音中基督徒对朋友们所负的第一个义务也是听他讲话。无论他讲的是什么话,好话与坏话,中听的话与刺耳的话,拐弯抹角的话与直接了当的话,实话与废话,基督徒都得听,带著一颗爱心去听,因为这正是主耶稣让我们去听的。
  
〖 2.聆听的耳朵 〗

  若要听,福音的使者就要培养出两只善于聆听的耳朵,著名的福音派领袖斯托德(John Stott)在《当代基督门徒》一书中称为“双重聆听”。首先是,要善于听到上帝通过圣经向我所说的话,如经上所说:“惟愿你们今天听他的话”(诗:九十五7)。其次是,无论在家庭、工作场所和教会里面都要学习互相聆听。
  
  回头看,“教会历史是一段漫长、令人黯然神伤、充满争议的记录。经常地,一些重要的神学问题是争议的焦点。但问题往往被尖锐化,因为各方面都不愿意或没有能力互相聆听”,这是悲剧。最后是,聆听世界的声音,“尝试进入另外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世界,努力去明白他们抗拒福音的原因,并使对方觉得,你所分享的有关耶稣基督的好消息,是可以满足他们内心需要的”。
  
  在“双重聆听”中,基督徒站在了神的话和世界之间,“我们聆听神的话,以致我们可以更多的发现基督的丰富;我们聆听世界,以致我们可以知道世界最需要的,是基督的哪些丰富。这样,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应该用什么途径去将这些丰富带到世人面前”。
  
  有一个妙解:说是上帝为什么赐给了我们耳朵两只,嘴巴却一张呢?上帝是要我们用一倍的时间去说话,两倍的时间去聆听。
  
  那么,如何是善于聆听呢?倪柝声说有三个步骤:“第一,要听懂别人讲出来的话;第二,要听懂别人所没有讲出来的话;第三,要听懂人灵里的话”。
  
〖 3.听八方 〗

  老百姓说,善听者,耳闻八方。八方,乃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是也。基督徒的聆听是全方位的,它也许是听人谈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也许是油盐酱醋,接人待物;也许是清官难断的家事,也许是自己无能为力的国事、天下事。凡是与人的生命有关的,都当听。
  
  全方位的聆听不仅要听对方说了些什么,更要听出他所说的表达了什么,即使他实际所表达的是他本人没有意识到的。因此,聆听有不同层次的区别:
  
  最基本的层次是文化的聆听。人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生长的,该文化的对他影响,就好像是个看不见的烙印,打在了心上,也在脸上、嘴上。聆听首先要能闻到特定文化的味道,无论它是酸甜,还是苦辣。以一个术语为例:二十年前,大陆人称妻子为爱人,台湾人则称太太。只是一词之别吗?未必。在词的背后,沉积著丰富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历史的内容。在许多大陆人的心目中,太太,自然是阔的。而阔太太,又自然是地主、资本家的老婆,描绘她们的词语是不劳而获、高高在上、欺压穷人,等等。只有了解了文化环境的差异后,当朋友说出了一句话或者使用一个词时,我们才能听出他话中音,这就是“会意”、“会心”。
  
  任何一个大的文化中都是由不同的亚文化组成的,对一个人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影响他整个心灵的亚文化。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住在皇宫里的人,与住在茅屋里的人想的是不一样的。此语正道出了亚文化的分别。就以中国大陆留美的学人来说,不同世代的,想法就不尽相同。苏文峰在《海外中国学人事工》一书中,将在海外的中国学人按照年龄分成四代人:老年代,中年代,青年代和新一代,指出“他们不仅在年龄上有差异,其内心深处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对人生和基督信仰的态度),也有极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只有在我们仔细的倾听中,才能逐步了解。   聆听的中间层次是伦理的聆听。在当今的时代中,人们并没有一个共同的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基督教的伦理和非基督教的伦理有相同之处,但更有显著的区别。笔者多年前同来自中东的一个同学说人要爱自己的仇敌,他大惑不解,说了一句这怎么可能后,坚定地说,不,敌人,杀死他们。如果我们以为我们与他人在爱啊,善良啊,正义啊纺看法都一样了,那我们肯定是掉到陷井底下了。不了解一个人的伦理准则,对人就会丈二的和尚摸不著头。
  
  聆听的最高层次是聆听对方的价值观念。他实际所相信的上帝是什么(路德说:一个人全心所依靠的,就是他的上帝了)?这个上帝与他的关系怎么样?他衡量价值的标准是什么?他认为人是什么?如何活著才有意义?这些基本的问题正与人对福音的反应直接相关,是不能不听、不能不知道的。
  
  不论怎么听,目的是不变的:了解朋友的心灵和生命的需要,然后具体地告诉他,耶稣可以满足你的需要。
  
  这正是每一个医生都具备的常识:下药必须对症。
  
〖 4.效法主 〗

  主耶稣与撒马利亚妇人在井边的谈话,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最伟大的聆听者的榜样:他本是上帝之子,却虚心地听卑贱者的诉说;他是犹太人,却突破传统与撒马利亚人倾谈;他是个男人,却不避嫌疑地与一个女人谈心;他是一个完人,却怜悯地引导一个罪人认识自己的罪;他是真理的化身,却耐心听一个村妇问一个个愚昧的问题,等等。当我们聆听朋友讲话时,就应当像主耶稣那样聆听。

身传重于言传

〖 1.“身传”与“言传” 〗

  中国古老的教育学中,有这么一个基本的原理:身教胜于言教。这里所谓的教,除了传授知识外,主要指的是教人如何作一个真正的人。C。S路益师也说:旧式教育是一种传承:人将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另一个人;新式教育则仅仅是一种宣传。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西方在古代教育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视为教育的核心、最高目标。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老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老师的为人如何,他的人品如何,甚至他的言谈举止如何,都远远胜于他关于人的理论和观点。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他关于什么是真正的人的最好注释。
  
  从教育学想到了人的信仰。尽管知识的分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特征,尽管现代教育已经把智育与德育分离了,但关于信仰的知识(真理)与这一知识(真理)引发的生命不能分裂。言与行、思想与生活、真理与生命,在信仰中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合一为诚,分裂为伪。若一个人嘴上所信的与实际生活所奉行的风马牛不相及,那么,这个人的信仰就一文不值了。
  
  由此想到了传福音的“传”字。“传”,首先当然说的是“言传”和“口传”(包括“笔传”)。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听到过耶稣,他怎么能信耶稣呢?而如果没有基督徒向那人传讲耶稣,他怎么可能听到耶稣呢?如果一个基督徒真的信了主,并且在自己的生命中亲身经历到了主如何与他同在同行,那么,他怎么能不讲耶稣是主呢?不可能。他一定会像当年的彼得、约翰一样地说: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
  
  除了口传外,还要有“身传”,用自己的生命把生命的道表现出来,用我这个基督徒的生命彰显我的主耶稣基督的生命。在向人传福音时,特别是像那些熟悉自己的人传福音时,“身传”比“言传”和“口传”更重要。如果一个基督徒用生命所传的,却不是他自己愿意实行在自己的生命中的,那么,他传的,谁敢相信呢?
  
  身传重于言传,身传胜于口传,这是传福音的基本原则。
  
〖 2. 我们中国人 〗

  “听其言,观其行”,这是中国人的一句古话,也是老百姓观人交友的一个方法。非基督徒不会仅仅听到基督徒讲完上帝是爱就心满意足了,他还要再看一看,看你是否爱你的邻居就像爱你自己一样,看基督徒之间能否彼此相爱。
  
  不管我们基督徒是否喜欢,我们中国人的民族特性都是这样:它特别注重实践,尤其是人生实践。无论你讲得如何头头是道,但中国人最注重的还是你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
  
  大文学家林语堂曾经把他信仰基督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叫《信仰之旅》。书中讲述了他如何在东西哲学与宗教中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基督教。在书的最后一章,他讲了他个人的一点观察:“在事实上,中国从来没有人因教义而信基督教,中国人信教,都是因为和一个基督徒人格有过亲密的接触,而那个基督徒是遵守基督彼此相爱的教训的”。抛开林的个别极端的用词如“从来没有”,大体上来说,他的观察是很中肯的。
  
  林语堂又说:“看见一个实行基督的仁慈以及关切每一个人的基督徒,常带领我对基督教会亲密一点。没有任何教义的单方,能像这个单方那么有效”。
  
  林是一个思想家。思想家自然是爱好思想的,也常常陷入思想的泥潭或者深渊之中而无法自拔,但即便如此,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实行基督的教训。如果他如此,那么,许多的中国人就更是如此了。
  
  笔者在探索基督教信仰的过程中,有与林语堂一样的感受。
  
  在《我为什么不愿成为基督徒》一书中,我如实地记录下来了我当年作为一个慕道友时的某些感受,许多次,我在心中对某些基督徒默默地说:“基督徒啊,若你在心中没有与上帝相遇,不要对我讲什么上帝,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是谁。若你没有被基督改变,不愿遵耶稣的命令而行,不要劝我信耶稣,我不想变得像你一样伪善。基督徒啊,若干你不爱我,你可以向我随便传什么宗教,但不要传福音,不要对我说上帝是爱,不要赞美耶稣来到人间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不要宣讲上帝如此爱世人,以至为了世人得救,竟让他的独生子耶稣死在十字架上。我不是说这些信息不好,只是当它出自不真心信神爱神的人的口中,只能造成人们对基督教的反感。”
  
  许多时候一些人之所以对基督徒传福音很反感,别的不说,单就是基督徒的那个态度就让人受不了:哆哆逼人,自以为是,还动不动就问上一句:你明白了吗(很少问,对不起,我说明白了吗)?全不见一点耶稣的柔和谦卑。
  
  问题不是出在嘴上,而是心里。是我们的心没有像耶稣那样:柔和谦卑。
  
〖 3.行事为人对得起主 〗

  
  什么是身传?身传就是是透过自己是怎样去生活,怎么样接人待物来传,用自己的整个生命来传,用自己的德性、人品去传,用自己的灵性去传。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就向人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
  
  基督徒是上帝在基督里创造的新人。这个新人之所以为新,就在于他在自己的生命中“分享上帝的神性”(新译本)(《和合本》翻译为“与上帝的性情有分”)。只有当我们的生命中分享了上帝的神性,我们才能向世人表明我们所相信的上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上帝;我们分享了多少,就能传扬多少。
  
  《和合本》的《歌罗西书》中有一段话翻译得非常好,中国味十足,说是“愿你们在一起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们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悦,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渐渐地知道神。”“行事为人对得起主”这八个字,把身传的内容作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概况。
  
  这不是保罗的一时之笔,在《以弗所》中,保罗谆谆教导弟兄姐妹说:“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在《腓立比》书中,他又重复了同样的主题:“只要你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他甚至不避自我吹嘘的嫌疑,让弟兄姐妹效法他的榜样,说:“凡是真实的,庄重的,公正的,纯洁的,可爱的,声誉好的,无论是什么美德,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应当思念。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所听见,所看见的,这些事你们都应当实行”。
  
  行事为人如何能对得起主?关键就在于我们的生命,即圣灵在我们生命中是否结出了美好的果子,如谦卑、仁爱,喜乐,平安,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等等。这些新生命的果实,它既是我们的灵性,又是我们的人品。一个基督徒的生命中若结出了这些果实,别人就能在他的生命中,看到那活生生的福音,看到具体的福音,看到那来自耶稣的爱、良善、谦卑和正义,看到耶稣他自己。
  
  行事为人是体现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八小时之内,在工作中我怎样工作;八小时之外,在家庭生活中,业余生活中我怎样对待我的家人、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和孩子、我的朋友,我怎样应付油盐柴米酱醋茶,这一切,都在向世人传讲着一定的信息。问题只在于这是什么信息,是来自耶稣的信息,还是来自其他什么地方的信息。
  
  德兰修女有一段话非常美妙地说明了什么是身传:
  
  你得让别人在你身上看见耶稣
  让他们看到你如何祈求和祷告
  让他们看见你如何过上一种圣洁的生活
  让他们看见你如何与家人相处
  让别人看见你的家庭得着平安。
  
  当别人看过你所作的事后,你就可以正视他们,然后说:这就是道路。你已从生活和经验中,宣讲了基督的信息。
  
  像耶稣一样去生活,活在基督里,让耶稣在我生命里活着,这就是身传的奥秘。
  
切忌“属灵的黑话”

〖 1.“属灵的黑话” 〗

  信主后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培灵会,在那次会上,我听到了“属灵的黑话”这个名词,并从此记到了心里。这话是大会的主讲人李牧师讲的,他话的大意是:有些基督徒在传福音中,张口就是一大堆的基督教术语,基督徒圈外的人,根本就听不懂他讲的是什么,成了“属灵的黑话”。听了李牧师的一席话,大家轰堂一笑。
  
  我也笑了。但笑后颇为心酸。我回想起了自己在慕道的这些年,特别是头一两年,也是听了这么一大堆“属灵的黑话”,灌得我脑袋都大了,但还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头,可是又既不好意思承认自己不懂,也不好意思直言问你讲的是什么,只好憋住气,硬听。既然阻挡不了让它入耳,就让它只止于耳,绝对不可入心。
  
  心正苦,加上这“属灵黑话”的重型轰炸,就苦上加苦了。
  
  我讨厌听“属灵的黑话”。
  
  以后,虽然听常了,明白讲话人的意思了,但听起来还是有些别扭。
  
  我以为这是自己的偏激,后来,一位从事从事福音文字写作多年的老前辈也对我说,她实在不喜欢那些“基督教八股”。而另一位从事编辑福音刊物多年的姐妹则说,那是“基督教的行话”,就像过去的行会有自己的黑话一样,话一出口,行会外的人不知你所云何意,但本帮本行内的立即就心领神会了。
  
  我笑著加了一句,要达到心领神会那个高度,也得多年的修行。
  
  看来,反感张口就来“属灵黑话”的,还不是我一个人。
  
  我不愿意用“属灵黑话”这话,“黑话”是不可能“属灵”的,而属灵的话,本来就是为了让天下人都晓得、都明白的。所以,我倾向于称其为“宗教行话”,或者,叫作“基督教八股”。
  
  八股本来是土货,但自从“洋文”、“洋文化”传入中国后,就有了“洋八股”。“洋八股”的特征就是,在写文章和讲演及其讲话中,满篇或者满嘴都是一堆让人咬不动、嚼不烂、咽不下又消耗不了的洋名词洋概念。
  
  “基督教八股”当归于“洋八股”之下。
  
  “基督教八股”的危害很大,它不仅将那活生生的福音弄得干瘪、晦涩、无味、面目可憎,使得朋友们难以明白,更使一些人因此而不再想听福音了。
  
〖 2.不能不说 〗

  想当年,耶稣死后复活不久,他的门徒彼得和约翰就放胆大传福音。以色列的官员们看到这个情况,就明确下了禁令,不许他们传讲耶稣。面对著禁令,彼得和约翰坚定地说,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
  
  在传福音中,有些话恰恰就属于这不能不说的。
  
  要是不说那些话,就没有福音了。
  
  这居於不能不说的话中的第一位的,就是四个汉字:耶稣是主。
  
  耶稣是主,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根基,也是基督教一切教义的最集中、最概要的表述。由此才有了保罗的那句名言:“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相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 10:9)。保罗还说;“若不是被圣灵感动,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 12:3)。保罗当年宣告,他一心一意要传扬耶稣基督并他被钉十字架,并且死后三天复活。
  
  顺便说一句,听说有人正在争论救赎主与生命的主的关系,并说,相信主就是相信耶稣是你的救赎主,至于生命的主,那是你信了以后的事。耶稣是主,这主是救赎主同时也是生命的主,它们怎么能分开呢?若是只相信一个救赎主,但并不需要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作主,那么,这样的救赎主,就是魔鬼也愿意相信的。
  
  福音,这是独一无二的信仰,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耶稣、基督、圣灵、因信称义、恩典、罪、救赎,等等。这样的词汇,包含了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内容,绝对不能不讲,不然,基督徒所传的一切都是文不对题。
  
  又看了一遍《使徒信经》,短短的十二条,简单明确而又清楚地将基督徒相信的基本真理都说出来了。不怪它成了历代的基督徒的信仰的共同告白。
  
  杨腓力(PhilipYancey)在《恩典多奇异》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在英国举行宗教比较学识会议,世界各国的专家群集讨论,基督教信仰可有其独到之处。他们首先排斥类似的观念。成为肉身?其他宗教也有不同的神取人的样式显现的说法。复活?其他宗教也有神只死而复活的记载。大
  夥儿一直争论,后来鲁益师走进来。“吵什么啊?。他问道。同事告诉他,他们正在讨论基督教在世界诸宗教中有何独到之处。鲁益师说:“那简单,当然是恩典这个观念罗。”
  
  即使是这些不得不说的话,在传福音中,也应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套用保罗的话,没有听见耶稣,怎么能知道他?但基督徒若不把福音讲明白,别人怎能听明白呢?
  
〖 3.懒汉的作法 〗

  反省自己,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信主后,自己生命的基督化的过程十分缓慢,但讲话基督教术语的过程却很快,并且,越来越习惯于用基督教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开口就是启示,称义,救赎,宝血,罪,罪人,得救,成圣,等等。最可怕的是,自己还一直非常警惕这一点,经常告诫自己,与别人讲话时,千万千万可别张口就来一通“属灵的黑话”。
  
  怎么可能想象自己要告诉人家好消息,却使人不明白我所说的好消息是什么呢?
  
  看过一篇文章,一位对另一位说:我们都是好朋友哇。被修改成,我们都是主内的好肢体。这话大概只有基督徒明白。
  
  教会中还常常听到“主内交通”,“灵里交通”“属灵的看见”,这样一些话,大概也只有当了多年的基督徒才能明白。而且他们明白这一点,还需要一种勇气:就是完全不理睬现代汉语的存在,如“交通”一词约定俗成的意思。
  
  当基督徒传福音并且也渴望别人能明白福音时,他一定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当我满口是宗教术语时,我明白我讲的是什么?第二,我那么讲,别人能明白我讲的是什么吗?特别是当我们遇到的是刚刚接触福音的朋友时,我们传讲的目的是为了把人引进们,还是将人拒之余千里之外。
  
  传福音的这个传字,最基本的一个意思就是要传达,要通过传讲而使福音达到人心。爱因斯坦说得好:“除非你能以简单的方法来传达一件事,否则你就还未真正了解它。”,再加上一句,那就是你“传”了,但并没有“达”,没有达到人的大脑,进而达到人心。
  
  福音是对天下万人讲的,是人能够听明白的。基督徒必须用简单明白的语言把福音的深奥道理讲清楚,使别人能听明白你讲的是什么。
  
〖 4.主是永远的榜样 〗

  怎么讲,最好的榜样还是主耶稣他自己。他传讲福音妙就妙在即使最有学问的人,对他所讲的也理解不尽;即使一个大字不识的,也那听懂他讲的基本道理是什么。
  
  深入浅出,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这就是我听到耶稣所传讲的福音后脑袋中跳出来的几个字。
  
  耶稣讲的浪子回头的故事,多么通俗明白,但古今又有哪一部经典,哪一篇布道,哪一个文章能把人的叛逆与上帝的恩典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这么简要。
  
  不必说耶稣所讲的那些比喻了,哪一个不是珍珠?
  
  就拿主所讲的最大的命令:爱上帝,爱你的邻居,他所讲的律法和先知的总纲: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来说,多么深奥,又多么明白。而他教导我们如何祷告时说的第一句话:我们在天上的父,不是一下子就把人心中最深刻的渴望说出来了吗:人渴望一位在天上的父;而上帝是我们的天父,还有什么语言能比它更好地表达上帝是爱的真理呢?
  
  向主学习吧,把福音清楚明白通俗易懂地传出去。

成为一个虚心的人

〖 1.不要逼人太甚 〗

  传福音的人,是一个相信福音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福音的人,作为一个福音的使者,就要成为一个在上帝、在世人面前都谦卑的人,换言之,一个虚心的人。
  
  在登山宝训中耶稣教导他的跟随者说:虚心的人有福了。此所谓虚心,首先不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的,而是就人与上帝的关系而言的,是说人在上帝面前要承认,我是一个在灵性上贫穷的人,一个精神上的破产者,一个在人生的荒原上四处流浪的浪子,一个需要上帝怜悯拯救的罪人。
  
  耶稣曾经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角之一是一个税吏,这个税吏的一句话集中表现了人之虚心的最高境界,这句话就是那个税吏在圣殿中的祷告:“那税吏远远地站著,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说: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路 18:13)
  
  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人如此思,如此言,如此行,才是虚心。
  
  基督徒所以能到世人中间去传福音,这仰仗的完全是主的恩典。因为,其一,在我们没有真理,只有错误,我们所传讲的真理是主耶稣教导我们的,但是我们理解得却很不准确,很不全面,很不深刻,并且,常常理解错了,偏了。即使我们理解的对的地方,我们也没有用很好的方法把它表达出来。其二,无论是就爱上帝来说,还是就爱世人、爱我们的邻居来说,我们作得都很不够。我们必须如实地承认,即使我们正确地宣讲了的真理,我们也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将其完全实行出来,表现出来的,我们不是真理的化身,只是真理─主耶稣的追随者。
  
  由这样的一个态度出发,我们在传讲福音时,尤其是在与另一个人面对面地传讲时,切忌对人逼得太紧。
  
  有一次看到一个弟兄对刚来到教堂两三次的朋友传福音,说了不到几句,就问那位朋友相不相信上帝,相不相信耶稣是主。那位朋友明确说,我现在还不相信。弟兄就接著说圣经是怎么说的。朋友接著回答,我现在还无非接受圣经是上帝的话。弟兄大惊,你怎么能不相信圣经是上帝的话呢?请你翻开圣经,看约翰福音是怎么说的。
  
  这时,我发现那位朋友的脸色很难看,他一动也不动。於是,我们的弟兄又催著他打开圣经,但他还是不动。这时,弟兄就直接把圣经打开了,拿到朋友的面前说,你读读嘛,看圣经是怎么说的。
  
  那位朋友还是闭口不言,我也不忍心再看下去了。
  
  这就是我所谓的逼人太甚。我们对朋友的挣扎与问题还所知甚少,谈了不到几句,就把几个什么规律照本讲一通,就逼人回答你信还是不信。
  
  这样的态度造成了相当的一些朋友不敢与某些大发热心的基督徒交往,甚至从此不敢再到教会中来了。
  
〖 2.不要讲自己也不明白的问题 〗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再也不会出现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出现的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了,其实,那样的人物,即使在那个时代,也只是麟髦凤角而已。换言之,除了在自己所从事的那一个专业,对于其他的专业和学科,我们大都是外行,门外汉,不懂,或者所知非常有限。
  
  同时,我们的这个时代也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不同的宗教各领风骚于同一个地球村,不再存在著一个一统天下的宗教信仰了(实际上,这样的状况也从来没有在天下出现过),就连在西方,这个过去以基督教社会自居、夸口的社会,基督教也只是许多宗教中的一种而已。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传福音时,必须虚心地承认,我们的确有所不知,或者说的更谦卑一些,我们的确是无知的。
  
  对于我们不知或所知甚少的东西,我们应当尽量少讲,或者不讲。
  
  比如,在向有自然科学背景的人传福音时,一些基督徒往往愿意讲进化论如何如何地错。笔者绝对不想也不会为进化论辩论,但我的确发现有的批评进化论的弟兄,其实对进化论几乎一无所知。在这样的背景下的批评,也许能唬一下那些对进化论同样是一知半解的朋友,但对于内行、行家,不免是漏洞百出。
  
  科学与神学(信仰)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问,用科学证明不了上帝,也同样否证不了上帝,这个道理,在西方的思想史上,早在几百年前就被人认识到了。因此,我们不必重蹈覆辙。
  
  再比如,一讲到不同的宗教,一些华人基督徒就愿意把佛教拿来批评一顿,用北京现在流行的话,是“涮”一顿。问题在於一些“涮”佛教的兄弟姐妹,不仅连一卷佛经没有读过,就连大乘与小乘也分不清。尤其令人反感的是,当我们看到一些佛教徒的美好行为时,我们不但没有勇气反省自身,到上帝面前忏悔,反而众口一致地说:他们作好事善事是为了集功德。
  
  这样的比较和辩护,除了表现我们基督徒的自以为是、自以为义外,还能表现什么呢?
  
  不要讲自己也不明白的问题,不是说我们在传福音时,回避这些问题,当别人提问时,我们不置可否。而是说,如果这真是朋友们关心的问题:我们首先应当真诚地告诉他,对不起,我对这个问题也了解不多。其次,我们可以向他们介绍一些专家和学者的看法,并且建议他们去读几本在这方面的权威性的书。
  
  (基督徒如果不读书,也就无法向别人介绍好书了)。
  
  像佛教是无神论,不仅一些研究宗教比较学的专家这么看,就连一些佛教的高僧也是这样讲的。把他们的话引出来,不是比我们费了许多劲还讲不明白更好吗?
  
〖 3.我们所知道的,不能不说 〗

  我们基督徒传福音,最重要的是把福音讲清楚。
  
  一次,一个来自国内的从事家庭教会的神学教育的弟兄对我讲:他听到了北美的一些传道人的讲道后有一个感受,就是有的传道人对圣经不熟。他说,我们传道人在带领主日学查经班时,自己一定要对圣经很熟,有深刻的理解,因为这是我们的本行。
  
  我听了的确心头一震,因为自己就属于那对圣经不熟的传道人。唯有求主饶恕。

  所有传福音的基督徒,都应当好好读圣经,深入而又全面地理解圣经的基本真理,这是传福音的基本功,是我们的本行。
  
  把福音的真理清楚、明白、通俗、易懂地传讲出来,这不仅是基督徒对所有的探求基督信仰的朋友应尽纺义务,更是我们在上帝面前应献上的一颗忠心。
  
  在这一点上,每一个弟兄姐妹都必须当仁不让。
  
  上帝要我们说的,我们不能不说;耶稣要我们传的,我们不能不传。
  
  这是我们在主面前应当表现出来的虚心,承认我们对真理一无所知,所以,一生中要不断地来到主面前学习真理。
  
  当然,这里所说的明白,也是就圣经中清楚明白地向我们启示的真理而言:如独一的上帝,惟一的救主,如恩典,如因信称义等等。
  
  但是,我们所相信的上帝同时也是自我隐藏的上帝,他的丰富、智慧和知识,是世上任何人也猜不透的。对于此,我们必须恭敬地说:隐秘的事属于上帝。
  
  对于这些隐秘的事(如三位一体),我们只能谦恭地说:我不明白,我说不清楚,但是,我信。
  
〖 4.适可而止 〗

  人是很有意思的,拿自己来说,当年我拒绝福音时,多少基督徒向我传了多少次,我还是不信,还觉得这是挺自然的。但是,当自己信了主后也向别人传福音时,讲了一遍后就觉得我都讲得这么明白了,你怎么还不信呢?
  
  不必拿急躁来作盾牌,其实这种态度中包含了很深的骄傲,那骄傲包含了两点:第一点,认为我把福音讲得很明白了;第二点,你怎么那么顽固啊,或你怎么还不开窍啊。
  
  若遇上几个较真的,与自己辩论,往往是一开始辩论时,还能把握住态度,但当情绪转向激昂时,那要赢过对方的心就越来越强烈了。於是,由起初的我要传福音,变成了我要赢过你。
  
  在传福音中,如果我们以为自己真理在握,如果我们坚持一定要把对方驳得哑口无言,我们可能赢得了辩论,却输了人心。
  
  传福音是为了主而赢得人心,让人心归向主。
  
  因此,在传福音时,我们应当注意适可而止,我们大可不必要揭露对方的每一个破绽,而是集中精力把福音讲清楚,讲到了一定的程度后,就可以不讲,让别人有一个思考的时间。
  
  与此相关的是:除非极其特殊的情况,一般说来,我们靠一次、两次是不可能把福音讲明白的,所以不要指望一次把从创世论到启示录的真理都讲明白,这也是一个适可而止,不要迫使人一口把井里的水全灌进肚子里去。
  
  最后,不管自己感觉自己讲得多么好,都要坦诚地告诉别人,我讲得的确不够好,我只是一个解释者,传讲者而已。欲识庐山真面目,请你翻开圣经,上帝的话在那里,生命的活水在那里。
  
莫轻看了“小事”

〖 1.请客吃饭 〗

  传福音要言传与身传并重,甚至可以说身传重于言传,虽然我已经就这个话题写了一篇文章,但还有一些没有说完的话,主要是身传与小事的关系。
  
  我的观点很简单:身传,大都是透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作的小事来传的。当然,这也不只是我的一己之见。经上早说了:“你们要在这世代中发光,好像天上的光体一样,把生命的道显扬出来”(腓2:15─16);又说:“愿你们藉著一切属灵的智慧和悟性,可以充分明白上帝的旨意,使你们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悦,在一切善事上多结果子,更加认识上帝”(歌1:9─10新译本)。
  
  “行事为人”中的“凡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都是小事,住家过日子,天天都会并到。
  
  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的天性,人似乎都愿意作大事,至少梦想作大事。当然了,不用经历太多的大风大浪,人一到中年大概也就明白了,要作成大事,难。其中的原因,本文就不探讨了。对于我们这些小民来说:最难做的,不是大事,而是小事,是我们每天都要作的没完没了的小事,是把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一件一件地做好。
  
  传福音,要作许多的小事。
  
  六、七年前我听到过一次布道,那时我刚刚信主不久,听说布道的牧师大名鼎鼎,也就心向往之了。他讲的许多道理我都赞同,但有一句话却令我颇为反感,他的话的大意是:北美的许多基督徒只讲爱心,不讲真理,以为请人吃几次饭就是传福音了。
  
  他讲话的口气使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根本就没有瞧得起基督徒请非基督徒吃的那几顿饭。吃饭,小事一桩,与真理相距甚远。我不明白的是,这讲真理与讲爱心怎么就对立起来了,上帝是爱,这不正是圣经中最重要的真理之一吗?
  
  再说了,在这个爱心冷淡的年代,我们还真的担心基督徒会爱得过头吗?至少我接触的朋友中,没有一人责备基督徒爱邻居和朋友爱得太过分了,尽管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中间有的人对基督徒向他们表示的爱有些怀疑,担心基督徒有什么目的,但那是因为他们在一种文化的教育下,以为人世间是绝对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的。
  
  “爱是永不止息”这句名言,又可以简单地翻译为“爱是永恒的”。
  
  爱是在爱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
  
  也许是吃人的嘴短的缘故,正巧,我在探索基督教信仰的那几年中,也被基督徒请吃过饭,而且不是一家,不是一顿。尽管我那时还不赞同基督徒的信仰,但我对他们的爱心还是很感激的。我也知道我吃的不是鸿门宴,基督徒之所以如此盛情,图的不是自己的好处,而是希望我能得到福音的好处。
  
  人是有感情的,特别当人得到的是一份纯洁之情时,他不能不引起反应。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不能不领情。并且,领下的这份情,已经超出了人情。因为我知道,基督徒们给我的那一份情,源於他们对基督的一往深情,或者说,是基督的爱感到了他们,使他们不能不在生命中表现出爱来。
  
  其实吃饭事小,交流事大。在饭前饭后,自己与基督徒谈起话来就比较亲切,至少是少了一份警戒心,也多了一点客气:好说,好说。人家既然把自己当成了朋友,我怎么也得讲点朋友之道,至少要仔细听听基督徒都讲了些什么。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我们中国人就是这个特点,熟了,有些话就是好说,也容易听进去。
  
  福音的真理是生命的真理,若基督徒拒绝在自己的生命中展现基督的真理,那么,他是不可能真正明白真理是什么的。
  
〖 2.耶稣如此行 〗

  耶稣为他的门徒洗脚,这是福音书中最令人感动的故事之一。
  
  故事的背景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其一,当时耶稣的门徒还在争论,他们中间哪一个可算为大;其二,耶稣知道自己离开世界、归回天父的时候到了。
  
  但就在这样的时刻,耶稣主动提出为他的门徒洗脚,并且真的动手洗了。
  
  无论在哪一个社会中,为他人洗脚都不是一件高贵的事情,我们听到有奴仆为主人、门徒为师傅洗脚的,但很少听说有哪一个老师为学生洗脚的,更何况耶稣这个老师与其他所有的老师不同:他是世界上所有的人的救赎主。但耶稣根本就没在意自己的身份,他伸出双手,就为他自己的门徒洗脚了。
  
  洗脚是一件小事,但这事包含的意义却无比重大,因为他表明耶稣既然爱世间属于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主耶稣为他的门徒洗完脚后说: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著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又说: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基督徒不能看不到基督的这个榜样,基督徒不能不效法基督的榜样。
  
  爱心,是要行出来的,是用通过一件件小事表现出来的。
  
  另一件事也是关于耶稣的,表面上是一件大事,其实是一件小事。这就是“五饼二鱼”之事。以前,我一想到这个故事,就想到了奇迹。但最近却想到了另外一点:小事。这小事就是人饿了,要吃饭。那天,有那么多的人听耶稣讲道(除了妇女和孩子,还有将近五千男人),并且,天色已经晚了,是吃晚饭的时候了,并且地点又是在荒郊野外,上哪里弄东西给这么多人。主耶稣注意到的就是这件小事。而他把“五饼二鱼”变成许多的饼和鱼,是因为他看见这些饥恶的人,就怜悯了他们。变“五饼二鱼”诚然伟大,但更伟大的是耶稣的那颗怜悯之心。
  
  众人吃饱了以后,耶稣还吩咐他的门徒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糟蹋了粮食。这依然是小事。但从这小事中,我看到了耶稣是多么珍惜上帝赐给人的一切。
  
  像主耶稣那样作小事,这是在传福音中要学习的一件大事。
  
〖 3.每一天 〗

  小事是要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作的。它面对的始终是一个问题:如何行事为人。而主的要求也始终不变:行事为人要对得起主。
  
  一个人行事为人若能对得起主,他就是在向周围的人传福音了。一些时候,我们传出去的福音之所以没有能力,不是因为福音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好,我们嘴上说的是一套,实际上行的又是另一套。并且,行事为人常常对不起人,这样,怎么能与福音相称呢?
  
  像帮助朋友搬个家,替朋友照看一下孩子。人家生小孩了,去看看,并且带上一锅鸡汤。别人有病了,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新生来美国,去机场接一下班机,等等,等等,这都是小事,作这些事,不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若不作,非力不足也,乃心不正也,没有以基督的心为自己的心。
  
  基督的心首先就是一颗至纯至诚的爱心。
  
  笔者来美国不久,还是一个慕道友的时候,有两件小事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妻子怀孕不久,教会的傅大卫牧师和师母就来探访,还为孩子和母亲祷告。并且,还送给了我们一个大盘子。我知道牧师收入不多,他来看我们,我就很感激了,但他居然还带著礼物来,正应了一句老话:礼情,人心重。
  
  也就是在那以后不久,傅牧师知道我路试两次没有过关,就主动带我到另外一个路试中心,坐在我旁边的车座上,陪我沿著路试的路线开了几遍,一直到我熟悉了路线为止。同时,又为我祷告。
  
  说来惭愧,当年听了傅牧师的许多次讲道,但内容基本上都忘记了。但这两件小事却一直忘不了,它们使我慢慢地看到了上帝是爱。
  
  基督徒作小事,不是为了作给人看而作的,而是他生命的自然流露。贯通这一切小事的,是从主那里来的爱心,服务之心,怜悯之心。只要我们基督徒是怀著这样的心去作,只要我们是在圣灵的感动和引导下去作,只要我们是为了主耶稣去作,那么,我们所作的每一件小事,都不仅仅是们做到了慕道友的身上,也是做到了耶稣的身上了。於是,我们所作的这些小事,就有了神圣的意义:它们传扬了主的福音。
  
丑话说在前面

〖 1.“吹捧与自我吹捧” 〗

  从小在大陆接受政治教育,记得其中有一条叫作(共产)“党的三大作风”,前两条与本文无关,就不提了,这最后一条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意思是共产党员要经常进行自我批评,彼此之间还要互相批评。几年前回大陆探亲,听到民间将这“三大作风”给“篡改”了,弄出了一个新“三大作风”,前两条还是不管它们,这第三条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吹捧与自我吹捧”!
  
  这自然是黑色幽默,并且,是民间的,上不得大雅之堂。
  
  我不知道这黑色幽默的发明者在创作他们的作品时想没想到天下与时代。不管他们想没想,他们的“吹捧与自我吹捧”一语,都道破了当代精神潮流的奥秘。在美国,这一点尤其明显。美国人论人论事,爱说一些在我们中文中看来是大得吓人的大字眼:像什么伟大啦,完美啦,真漂亮啦,等等,这不必细究,那是一乡一国的风俗,有时你可以随俗,有时你也可当它耳边风,就当人家是说着玩的,逗乐子,开心。
  
  问题是这个乐子逗大了,大到与时代精神融汇贯通。这个时代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宗教学,都齐心合力地往这个方向走,启发你,教导你,引导你,用一套到几套的技术来训练你如何“吹捧与自我吹捧”。像什么我就是我的上帝,像什么我最棒,像什么我是我生命的舵手,等等,都可以归为“吹捧与自我吹捧”这个系列中。而在新世纪运动中兴起的许多小纺宗教流派,那最高的教义也许只能归结为一条:上帝,那就是你自己。
  
  老百姓有句俗话,道是顺情说好话,这个“情”字,可以理解为顺着人心中那个邪了的情:我要与至高者平起平坐。如何来“顺”呢?那就用得上六字真言了。你对自己一定要说:“我真棒!”别人对你必须说:“你真棒!”
  
  这些“吹捧与自我吹捧”的话如果只是在教堂外说说,也是可以理解的,人的罪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把自己看得过高。问题是它也溜进教会中来了,溜进传福音中来了,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传福音若不从圣经出发,若回避罪,那就很容易坠入“吹捧与自我吹捧”的泥潭之中。
  
〖 2.“心理学救恩” 〗

  “心理学救恩”这个概念出于戴夫韩特(DabeHunt)写的《偏差的诱惑》(简称《诱惑》)和《诱惑的超越》(简称《超越》)这两本书。书的中文版是华神出版社出版的。书中尖锐地批评了在当代基督教中流行的以心理学代替福音的倾向。他列举了一些著名的传道人的言论,这些言论不论讲
  得多么社乎其神,天花乱坠,归结到一点,都逃不了“吹捧与自我吹捧”的俗套。
  
  请看“成功福音”:
  
  Schuller说:“我认为在基督教旗帜下奉主名所做的事,没有一件比这种更野蛮、笨拙、非基督徒式的策略─尝试让人觉察他们失丧的罪恶情况─对人类的人格更具有破坏力,对布道大业更具有反生产力的事了”。(转引至《诱惑》第11页)
  
  在许多基督教书房出售的NapoleonHill的书中提出了所谓的“信心的神奇力量”,那就是“人心能相信的任何事情,人心也能达成。”比如,“只要你真诚深信你会有大笔财富,你就会拥有它”。(转引至《诱惑》第16至17页。)
  
  有人把他的“成功福音”概括为:“你的命运是在你的心思能力中,无论什么,只要你设想到的,就是你的。宣告它。使之成形。用积极心思来创造它。成功、快乐、完全健康,就统统都是你的了─只要你单单有创意地使用你的心思。运用心思的能力,使你的美梦成真”。(转引至《诱惑》第20页)
  
  而用几个词汇来概括它的话,“那就是健康或医治,丰盛或繁荣─有时甚至是财富─还有幸福”。(转引至《超越》第103页)
  
  当记者问一位“信心运动”的领袖他是否并未“作十一奉献以得福”时,他回答:“有!有!千百个有!我要得到医治,我要得到健康,我要得到钱财,我要得到繁盛!”(转引至《超越》第107页)
  
  吓人不?!
  
  请看“积极思想” (PMA):
  
  全球最大的教会的赵牧师在他的《第四度空间》的续集中如此教导祷告:“当我们在祷告中来到神面前时,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去摹想,梦想答案,好像已经完成了一般、当我们祷告时,我们应当一直尝试去看见最后的结果。这样,凭着圣灵的能力,我们可以孵育我们要神为我们做的……”。(转引至《诱惑》第142页)
  
  “用成功充满你的心志,你就会成功……我要求我的人,绝不要让消极的思想留在他们的心中,只要想积极的事”。(转引至《超越》第46页)
  
  “积极宣告”运动的真正创始人Kenyon最先在教会中提出:信心“乃是一种宣告”,“我宣告什么,我就可以得着什么”。(转引至《超越》第100页)
  
  请看“精神疗法”:
  
  把“摹想”(Visualization)等古老的巫术方法带进基督教的AgnesSanford,如此介绍“内在医治”和“记忆医治”,她说:“我要如何在我里面创造出信心的气氛,得着上帝正在应允我祷告的感觉呢?我所用的方法就是操练出创造性的想象力……在记忆的医疗过程中,一个人必须运用想象力,把一个不管多么败坏的人想象成属于上帝的圣徒,紧紧抓住这个图象,在想象中把他天性中黑暗可怕的阴影转成优良的美德和能力的源头。真的,他们确能藉此被转变。这就是救赎”。(转引至《诱惑》第157页)
  
  为保守的福音派所喜爱的基督教领袖傅士德(Foster)在他写的《属灵操练礼赞》一书中,也如此提倡“摹想”,他说:“在你的想象中,让你的灵体被光照耀,超脱你的肉体上升。……上升穿过云层,进入同温层……深而又深地进入太空,直到再没有别的东西,只有永恒的创造主温暖的同在”,他认为这不是幻想,而是由心灵创造出的“实体”。(转引至《诱惑》第187页)
  
  请看“自我崇拜”:
  
  Muktananda对其门徒的劝告是“向你自己下拜,尊敬并崇拜你自己。神像你住在你里面”。(转引至《诱惑》第67页)
  
  “你没有一位住在你里面的神;因为你就是神 "。(转引至《诱惑》第103页)
  
  一位流行的基督徒作家如此教导人拥有真正的“自我形像”:“你如果想要建立自我形像,先把你的优点写在一张卡片上,并且把它放在可以随手取访的地方……一再的称赞你自己,进入你自己的小天地……
  
  你每天也要抽几分锺在镜子前,仔细端详自己一番。同时,不断地以积极的言辞来肯定所完成的工作、然后,再反复地念诵许多人称许你的话……
  
  当然,有时整型手术也十分有助于重新建立一个人的自我形像”。
  
  这些话就像一位把“自我概念不健全”视为一切问题的祸根的心理治疗师所说的那样:“除非我们决心高举自我并且勇于要求我们有权如此作,否则我们决定无法得到当有的自尊”。(转引至《诱惑》第258至259页)
  
  像这些流行的最新福音,无论是“成功福音”、“积极思想”,还是“积极宣告”、“精神疗法”、“自我崇拜”等等,它们之所以能流行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位人士一语道破天机:“我们将人所要的东西都给了他们”。
  
  千百年来,古老的福音告诉人们:人活着的首要目的是荣耀神。
  
  现在,它却被一些所谓的福音改变为:上帝的首要目的是荣耀人。
  
〖 3.丑话说在前面 〗

  福音是好消息。传福音传的是好消息。这个好消息在《约翰福音》第三章中概括为:“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第16至17节)。
  
  有时,我们为了让人不反感,把福音就传到这个地方就打住了。于是,我们可以大讲上帝是爱,讲信主有平安,讲只要你信(其实只是头脑里的信道理)了,你就有永生了。等等,总之,是一大堆的好话,人愿意听的话,听了让人心里舒舒服服的话,甚至能使人开心,或者,流泪。
  
  但早在半个世纪前德国的一位基督徒、神学家潘霍华(D.Bonhoeffer)就将此类福音称为“廉价的恩典”。
  
  什么是“廉价的恩典”呢?
  
  “廉价的恩典把恩典视为一套教条、一套原理、一种制度,它意味着宣称罪的赦免是个一般性的真理,上帝的爱被视为基督徒对神的一种概念。人们以为在知识上接受了这一套概念,就足以获得罪的赦免。在这样的教会里面,世界为其罪过找到了廉价的遮盖,无需为罪忧伤痛悔,也不必渴望真正地从罪中得到释放”
  
  “廉价的恩典是宣讲饶恕而不需要悔改,受洗礼而不遵守教会的纪律,领圣餐而不必认罪,获得赦免而不需本人亲手忏悔。廉价的恩典是不需付出作门徒的代价的恩典,是不背十字架的恩典,是没有道成肉身的和永远活着的耶稣基督的恩典。”(中译本《追随基督》第46至47页。
  
  一些人信主后听到基督徒要付出作门徒的代价,要背十字架,要认罪悔改,感到很奇怪,上当受骗了。
  
  他们的确是被骗了,但不是被福音,而是被迎合他们心理的的人所传的廉价的福音骗了。
  
  就以讲《约翰福音》第三章为例,一些人讲到16节,顶多到17节时,就停住了,这就有割裂福音的嫌疑。因为下面明明讲:“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很明显,这里还强调了两点:
  
  第一,不信的要被定罪;
  
  第二,定罪的原因是他们有罪并且留 罪中而不来就光。
  
  这个在世人看来是消极的信息证实了福音有其不可割裂的另外一个方面:知罪,认罪,悔改。
  
  耶稣当年出来传道,据《马太福音》记载:从那时器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可福音》的记录是: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神的福音,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
  
  传福音的基督徒不能淡化福音,淡化基督教。而不讲罪,不讲悔改,就是淡化福音,是传另一个福音。福音若是让罪人听了不感到扎心、难听,那传的就很难说是彼得和保罗所传的福音。因为他们传的福音令人感到扎心,而上帝通过他们向扎心人的呼唤就是:“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
  
  这些话的确难听,是丑话,但这也正表明人的病(罪)实在是太重了。而医此绝症的良药,就不能不苦口。
  
说到罪,骂自己

〖 1.从“挨骂”说起 〗

  “骂”字,按照《辞海》和《辞源》的解释,是以恶言加于人。这当然点出了“骂”的首要特徵。但细一想,它似乎没有囊括老百姓平日里使用这个“骂”字的幽默与微妙。于是,又翻开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一书,那上面是这样解释的:骂,1:用粗野或恶意故意侮辱人;2:斥责。前一类用“泼妇骂街”一语,就可以概括其全部内容,而后一类则只能用三娘教子来道其微妙。小时候我有时淘气,回到了家中,结果被老娘或者老爹狠狠地训了一顿,出来后,小朋友们一定要忙着追问:是不是又挨骂了?骂得好受不好受?在这种语境中的“骂”,其实就是一个"训”字,教训与训斥也。
  
  挨骂=挨训。
  
  在教会中也常常听到“爱骂人”一词。自然,骂人的人并没有破口大骂,但有些基督徒喜欢用这个词,并且,他们所说的骂人之人大都指的是传道人和牧师,这些牧者们在其布道和讲道中,严厉地指责罪,于是,就被幽默成了“骂人”。
  
  这样,骂人就成了指责人的罪;挨骂就等于被指责是罪人,并且是正在犯罪的罪人。
  
  记得有一次和某弟兄听了一位著名的布道家的布道,听后该弟兄说,他讲的真好,骂得好骂得痛快。旁边马上就有人接上了话碴,说他就是能骂人。其实在整个布道过程中,这位布道家口中没有出过一句肮脏的话、下流的话,连“他骂的”这样无关大雅的国骂,也没有一句从他口中溜出来。但大家还是认定了,他爱骂人。
  
  传福音不能不指责罪,不能不指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这样,传福音就???了。
  
  福音是给罪人的福音。这是什么样的罪人呢?是深深地陷入罪之深渊中而不能自拔的罪人,并且,靠他这个罪人自己,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罪。即使在他的罪疚的意识中,他也自觉地不自觉地为自己的罪辩护。因此,人需要从上帝那里知道什么是罪,为什么罪是罪,以及如何才能被上帝赦免自己的死罪。
  
  读圣经也是如此,若人听不到经中“骂”的正是我自己,那他还没有进入读经之门。因为圣经是上帝的话,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后 3:17)。这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等等,其实都可以归入“骂”的范畴中。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现在在传福音中坚持“骂人”的传道人有减少的趋向。新兴的潮流不是“骂人”,而是欺哄人,恭维人,抬举人,说人如何如何好,离上帝也就一步之遥了,甚至你就是上帝了。明明人已经病(罪)入膏肓了,却还硬说他身体康健,心灵纯洁如初春洁白的百合,这哪里是传什么福音,分明是地道的祸音。
  
  耶稣来到世界上,是与罪人作朋友的,拒绝承认自己是罪人的人,绝对不可能成为耶稣的朋友。不承认自己有病并且病访不轻的人,绝对不可能来到主耶稣基督的面前,恳求他医治自己那致死的病。
  
  传福音不讲罪,那是误诊;传福音不告诉人是罪人,那是把人往火坑里推,死路上领。
  
〖 2.怎么成了“骂人”? 〗

  为什么指责罪竟然怎么成了“骂人”呢?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由罪人的本性决定的。罪人之所以是罪人,就是因为他不承认自己一直在犯罪,并且,他的罪一直是在上帝面前犯下的,他得罪的不仅是人,他得罪的首先是上帝,是那位一直在看着他的上帝。
  
  有的人可能承认自己犯了罪,但他却不肯到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中H,并且祈求上帝赦免他的罪,于是他也不喜欢传道人指责罪,并且用上帝的名义来指责。
  
  但为什么传道人讲罪往往容易被中国人视为“骂人”呢?
  
  这首先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是中国人,他一直受中国文化的熏陶,而在那个文化环境中,从来就没有圣经中那样的关于罪的深刻的观念。从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从中国化的佛教强调的“一阐提人皆可以成佛”,到王阳明的“满街都是圣人”,再到《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再到毛泽东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中国人对人性本善的信仰是根深蒂固的,从儒家到佛家,从新儒家到共产党,都是如此。
  
  人是罪人,这对于中国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在中国人的脑袋里头,犯罪=犯法,罪人=犯人。
  
  因此,在与中国人论说世人都犯了罪时,我们不仅要述说圣经中关于罪的看法,也要向牧B友们说明:中国人关于罪的观念是什么?中国人是在什么样的意义上使用“罪”、“犯罪”、“罪人”这些概念的。自从马礼迅1807年来华传福音并且翻译出第一部全本的新旧约圣经之后,更正教在华传播已经接近二百年了。这二百年来,尽管基督徒一直讲人是罪人,但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详尽而又扎实的学术著作,来告诉我们在中国人的意识和思想以及学术中,罪与罪人表达了什么,意味着什么?由于我们不知彼(中国人认为什么是罪),所以,我们就不能很好地述说己(基督徒认为什么是罪)。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都有深刻的了解,打起仗来才能百战百胜。打仗如此,传福音也是如此,尤其是当基督教信仰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到本土文化(中华文化)中来,就更是如此。
  
  要明白中国人为什么拒绝人皆为罪人的观念,首先就要了解中国人对罪的看法。
  
  告诉中国人人都犯了罪时,基督徒应当首先指出,基督教所谓的“罪”,首先不是法律的观念,也不是道德的概念,而是一个灵性的概念。罪,它实际上描述了人存在的一种状态,就是人在灵性上已经死亡了,这意味着,人由于自己的罪而与上帝的关系断裂了,隔绝了。如此来说,基督教讲罪,首先不是着眼于人与法律的关系,而是始终立足于人与上帝的关系。
  
  立足于这个“天人关系”上,它表现出两个特点,第一:从创造论(人是上帝创造的)的角度来说,所有的人都偏离了上帝为人所设立的目标。我们都是“人”,但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人”。古今中外,只有一个人可以称为“真正的人”(从来没有犯过罪),那就是耶稣。从此可以说:偏离就是罪。第二,从救赎论(耶稣是救主生命的主)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人,不论他在德性上如何高洁,只要他不信耶稣是主,拒绝被耶稣基督所拯救,这就是罪。从此可以说:不信就是罪。
  
  “偏离”与“不信”都是灵性的观念,都是在人与上帝的关系中论说的。
  
  告诉中国人人都是罪人时,当然不能不涉及到道德的层次。在此层次上,基督徒应当强调罪:
  
  第一,这首先不是说人个个都同样地道德败坏,或者说,基督教强调的不是人的罪孽有多少,而是人亏缺了上帝的荣耀有多少;
  
  第二,圣经论说人的败坏时,首先强调的不是人外在的行为表现,而是人内在的心思意念,是人的动机。耶稣正是这样讲的,他说:“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罪了”(太 5:28)。“动淫念”就是罪,只是这罪是犯在心里的。并且基督徒还可以告诉自己的骨肉同胞,像这样的认识,中国古代的个别的贤哲就已经认识到了,如王阳明就明确说:“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只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人心中一起了一个好色的恶念,就是为恶了。
  
  从心思意念上讲罪,这也是从人与上帝的关系中讲的,因为上帝知道人的心思意念。
  
〖 3.骂自己如何? 〗

  没在美国人中间作过调查,看他们愿不愿意听到别人说他们是罪人,不过,在中国人中间我不用调查也知道,绝大多数人听到基督徒说人都是罪人都挺反感的。我是一个好人嘛,怎么一接触到你们基督教就成了罪人呢?这是许多中国人的心理反应。当笔者第一次听到牧师和基督徒说人是罪人时,也是这样反应的。这些都不足为奇,人是罪人嘛,他怎么能高兴听到圣经揭露了他的本相呢?
  
  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督徒在传福音时,把世人都犯了罪,宣讲成了你们都犯了罪,他把众人都圈在罪这个圈子里头了,但自己却不在其中。换句话说,他把一个与自己的生命紧密不可分割的真理(我是罪人),变成了一个与自己无关的真理(你是罪人)。
  
  不论是就在上帝面前谦卑而言,还是就在众人面前谦卑而论,当传道人、基督徒在传讲罪时,他都应当把自己摆进去,他不能在大庭广众面前只指责别人是罪人,却忘记了自己正是这罪人中的一个,并且,也是需要被上帝所怜悯所饶恕纺一个。这样说,不仅是利于沟通传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更是因为实情的确如此,我这个指责罪的人也是上帝面前的一个罪人。
  
  看保罗正是如此作的,他如此严厉地指责罪,连彼得都不放过。但是他又是如何说自己呢?他说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他承认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说到他自己,他说除了我的软弱以外,我并不夸口。他在著名的罗马书中更是剖析自己说:我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最后,他发出了人性中最深的呼唤:我真是苦啊!
  
  传福音的使者应当效法保罗,既要严厉地指责罪,同时也要坦诚地承认自己正是罪人中的一个;他既要“骂”人,也要“骂”自己,并且,如果他把自己“骂”狠了,“骂”透了,他其实也就把别人都“骂”了(因为大家的本性相同)。于是,别人在说他真能“骂”人之外,大概还会加上一句,他把自己“骂”的也够狠的了。但我听着,怎么就像也“骂”我似的。
  
  “骂”到这个水平上,正好。
  
  当然啦,在别人面前,自己的哪些罪该骂,哪些不该。这就需要向上帝求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