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为一个邪恶城市祷告


(经文:创世记十八章23至33节)

毫无疑问,我们的始祖一定有祷告,特别是在堕落前。创世记四章26节说,在以诺出生那年,「人才求告耶和华的名」。这很可能指某种形式的联合祷告。在这第一课,我们会研究亚伯拉罕为居住在所多玛城的人作出的伟大祷告。我们的研究以三个事实为基础:(1)所多玛是一个非常邪恶的城市(创十三13,十八20;赛一9,三 9;哀四6)。(2)神说他的审判必定临到所多玛(创十八20 – 21)。(3)亚伯拉罕出于渴望神得荣耀和爱所多玛的人,向神祷告,求他放过那个城市的人。我们活在好像所多玛一样的城市,活在充满罪人的世界。正如亚伯拉罕为所多玛人祈求一样,我们也要为我们的城市或世上众多失丧的灵魂代求。因此,要视亚伯拉罕的代祷为为灵魂得救祷告。这样的祷告有什么特点?

1. 它必须根据立约的关系献上。

这是重要的(创十五18)。亚伯拉罕是信徒。他是神的百姓的一份子,他是「神的朋友」(雅二23),并比较雅各书五章16节。在创世记十八章22节,我们读到亚伯拉罕「仍旧站在耶和华面前」,23节则告诉我们「亚伯拉罕近前来」。他不单认识主,而且很亲密地认识他;他和神关系密切。创世记十八章17至19节也带出这点。你是否神的朋友?——阅读约翰福音十五章15节。

2. 它必须怀着真正的谦卑献上。

留意亚伯拉罕来到神面前时,是怀着恐惧战颤的心以及很大的敬畏,并感到自己个人的不配——细心阅读创世记十八章27节!除了承认自己不配外,我们也读到亚伯拉罕害怕神会不高兴。30和32节指出这点。以赛亚书六十六章2节是其中一句和这?有关的伟大陈述,我们应该将这节经文和但以理书九章3节比较。你是否神正在寻找的那种「仆人」?

3. 献上这种祷告时,必须怀着一份确信,相信人有迫切需要;并怀着对他们深深的怜悯,希望他们得救。

亚伯拉罕相信所多玛的人面对很大的危险,令他深受感动,要为他们的得救祈祷。亚伯拉罕害怕他们有什么遭遇?(创十九24 – 25)。我们周围那些不是基督徒的人,有什么即时的属灵需要?思想以下几点:-

(1) 根据路加福音十九章10节,他们是失丧的。
(2) 根据约翰福音三章16节,他们正在灭亡。
(3) 根据约翰福音三章18节,他们被定罪。
(4) 根据约翰福音三章36节,他们活在愤怒之下。
(5) 根据哥林多后书四章4节,他们是瞎眼的。
(6) 根据以弗所书二章1节,他们是死的。
(7) 根据以弗所书二章12节,他们没有盼望。

还有,他们的前景相当可怕(帖后一7 – 9),并比较马太福音八章12节、十三章42节、二十二章13节、二十四章51节、二十五章10至12节和路加福音十三章25至28节。你考虑那些没有基督的人的需要时,有没有好像我们从以斯帖记八章9节得知以斯帖皇后所有的感觉?——阅读并比较出埃及记三十二章32节、路加福音十九章41节和罗马书九章 3节。

4. 献上祷告时,必须确信神乐意垂听和应允祈求别人得救的祈祷。

阅读创世记十八章23至26节,并知道神多么乐意垂听和应允亚伯拉罕的祷告,令人很感动!每次亚伯拉罕提出要求,神都说:「好吧……」直到亚伯拉罕不再提出要求。为什么亚伯拉罕不继续祈祷下去?这?有一点奥秘。不过,在所多玛,爱主和属于主的人不足十个。神的审判必须临到罪和罪人,除非他们转离自己的罪(赛五十五6 – 7)。但神是否十分喜爱罪人?是的,他爱罪人(约三16;罗五8)。神希望人灭亡吗?他不这样希望(提前二4;彼后三9)。亚伯拉罕绝对相信神的公义。他说:「这样的事情是对的;所以神必须做」——这就是创世记十八章25节的意思。但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更多东西:-

5. 祷告必须怀着真诚渴望神得荣耀而献上。

亚伯拉罕为所多玛祷告只是想救罗得吗?罗得毕竟是他的侄儿,为了解救罗得而希望这个城市可以存留也是颇为自然的事。创世记十九章29节告诉我们,因为亚伯拉罕的缘故,罗得得到解救。但亚伯拉罕的动机是为了神的荣耀,创世记十八章23节指出这点。如果神将义人连同邪恶的人一起消灭,便有违他的品格和他的应许。我们祈求我们所爱的人和朋友得救时,动机必须是让神得荣耀,否则我们便会堕入雅各书四章3节提到的错误中——阅读诗篇一零六篇7至8节和以弗所书一章3至6 节。

6. 献上祷告时必须坚持。

「以有力、强大的角力,便能够赢得灵魂」——这?清楚带出这个真理。亚伯拉罕不单祈祷一次,而是六次。这是一个延长和坚毅的祷告。我们很快便读完创世记十八章23至33节的祷告,但这些祷告可能用了亚伯拉罕几小时什至几天。每次他祷告,他的信心都增强了,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为别人的灵魂祷告。

7. 献上祷告时还必须加上几个必不可少的考虑。

(1)这种祷告的严肃责任(撒上十二23)。
(2)这种祷告得到祝福作为回报(伯四十二10)。
(3)这种祷告的隐藏本质(太六6)。
(4)这种祷告的必备条件(约十五7)。
(5)这种祷告的必然结果(耶三十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