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基督徒理想的品格


「虚心的人有福了。」(太五3)
读经:太五1-11



基督国度的宣言,是以祝福作开头,这和一般律法以恫吓、威胁为主的性质真是强烈的对比。祝福是它的主旨,但通往祝福的那条途径也带他的门徒们,经过一个奇特而意想不到的领域。只凭着少数简洁、生动的字,耶稣就刻划出了一个理想的生活,这也正是他在人间所过的特别吸引人的生活的反映。在这段痛切令人扎心的讲道中,他自己就是这崇高训诲的具体榜样。

耶稣是祝福的权威。他就是诗篇第一篇所描述的那位有福的人,因此他有足够的资格,向人启示祝福的性质和态度。他所谓的祝福──贫穷、哀伤、饥渴、诽谤、逼迫,和人们所期望的真是大相迳庭。是不是搞错了?因为这些怎么可能带来祝福?一般人总认为福气来自财富、免于忧伤、胃口强健、名声良好、受人礼遇。基督的教训却将这些最常见的有关幸福的观念一笔勾销,反而指出我们最该避免的,就是这些能带来最深快乐和最令我们垂涎的东西。

「祝福」这个词因着新约的用法而有了更高贵的意思。它的字源在希腊文是指「说吉祥好话」,类似我们现在所谓的「快乐」。在英文的字源则有侥幸、机运、好运的意思。这字最原始是用在希腊诸神和人身上的,但后来又包含了大量外在的幸运、繁荣。耶稣则赋予了此词新的含意,指灵里的丰盛,此乃由纯洁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产生。它可以广泛地被译成「被人羡慕、受人恭贺、无比的快乐、灵命火热、令人生羡的福气、容光焕发的喜乐。」

将他所列出的八种特质略做比较,开头四个和我们对神的态度相关,后四个则和我们对众人的态度有关。前者是被动的个人性特质,后者则是主动的社会性特质。在和神的关系中,一个最快乐的人应该具有:


 不足的感觉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注意,这是指灵命上自觉贫穷,而不是灵性贫乏的人;不只是谦虚,而且要在灵里倒空一切。他要完全除去自我倚赖,不留丝毫自我满足的痕迹,并且认定自己不值一文。保罗也承认,「我也知道,在我里头……毫无良善。」

恳治(Cairns)院长是爱尔兰的神学家,他习惯对人说:「你先请,我随后。」有一次他走近一个讲台,台下爆出一片掌声欢迎他。他立刻往旁边一站,让他身后的人走在他前头,自己也开始鼓掌。他根本没有想到,那些掌声是为他而发的!这样的人是有福的。

「贫穷」可用两个词来翻译。一指工人因为他的环境而造成的贫穷,一指乞丐因为他自己愿意而贫穷,工人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乞丐则是一无所有。这儿灵性贫穷的意思乃用后者的那个名词。我们该有的态度,是靠着神的恩典,在灵命上象乞丐,赤贫如洗。世俗的人都以能独立、依靠自己为荣。只有能象主一样,承认「我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的人,才是蒙福的。乞丐的典型态度可见于使徒行传第三章第五节「那人就留意看他们,指望得着什么。」这人打破了自尊心,因为对生命的需要感觉缺乏,他意识到自己两手空空,便将自己投向那永不匮乏的神。他的态度和老底嘉教会的人恰恰相反。后者吹嘘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这样的贫穷必然导致灵里的丰盛。他自己虽然贫困,但却使多人受祝福而致富。以世俗的标准来看,他或许是个失败者,但他能享受天国。


 悔悟的感觉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祝福不在哀恸本身,而在神加给哀恸人的安慰。若没有悲伤,就没有安慰。「不知悲哀为何物的人,是不完全的人,他天性中有一面没有得到发展,」李哈灵顿大主教(Archbishop Harrington Lees)写道:「我们感到快乐,因为只有福音的信息,能够对付一般悲伤的事情,并且为哀恸浇上喜乐的油。这是福音最初的事工,它最终的保证是『不再有悲哀、哭号。』」

「哀恸」一字乃指发自内心的悲哀,贯穿整个人,并在外面表现出来。在这里所注重的,乃是特别指为了灵性的失败,或实际的过犯而感到的悲伤。自己感到灵命贫乏、对神冷淡、日渐远离他、没有学象基督,这样必然导致后悔和悔悟。那自夸、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绝不会象一般忏悔的民众那样,捶胸顿足、痛悔不已,自然他也不能享受到过犯得释的经验。浪子首先意识到自己的落魄、贫穷:「我倒在这里饿死吗?」然后他真正悔悟,承认了自己的罪:「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只有当约伯见了神的异象后,他才以深沈的自谴说道:「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他为了以前的自满自足而哀恸。

说来也许有些荒谬,这种哀恸和喜乐并非不能并存的。保罗说他常有忧愁,但他是常常喜乐的。神对痛悔的灵所赐下的安慰,也是无上快乐生活的因素之一。


 温柔的心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一位作家曾说过,温柔并不是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情。它也不是软弱,或单单指气质上的柔弱。因为我们的主也声言,温柔是他的个性之一,要门徒们效法。摩西也是生性谦和(民十二3),但他可不懦弱。为了神的荣耀或天国的事工,温柔的人照样可以生龙活虎、精力充沛地起身奋战。就是那位温柔、卑微的耶稣,也曾高举鞭子,将兑换银钱的商人赶出父神的殿。温柔不单单是一种不愿从别人得好处的美德,它主要是一种心态。不坚持自己的权利,并且随时为了别人的利益,甘心放弃自己的权益。它也时时预备好放下自己的计划,以喜乐的心接受神的计划。尼采(Nietzsche)主张,若我们攫取,就可以得到这世界。耶稣却宣讲,如果我们舍下这世界,就可得到它;是温柔的人能承受地土,而非生性好侵略的人。

在所有的品格性质里,温柔可能是最不被人汲汲追求的,但耶稣却将它视为最受神看重的恩典。「以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这在神面前是极宝贵的」(彼前三4)。一般人总认为,温柔的人因为心地太好了,以致不能有所作为,变得无足轻重。耶稣纠正了这个观念,他声明只有温柔的人能承受地土。只要是不攸关原则的事,他总是愿意谦让别人。他什么也不要求,但整个世界都是他的。


 饥渴慕义的心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另一个译本如此说:「饥饿想要得着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被填饱。」耶稣用这项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来说明人对圣洁及象基督的渴望,最后必得到神丰富的报偿。人类的胃若无法得到饱足时,是最强烈、最苦恼的事。雪勒顿爵士(Sir Ernest Shackleton)有一次和他的夥伴在南极旅行,有一段时间粮食告罄。他事后说,当时除了食物,脑里简直无法想其它的事。一个人若对圣洁的生活抱着压抑不住的渴想,和填不满的饥饿感,这人是值得羡慕的。饥饿的人有福了!

好象公鹿在追赶中
燠热气喘渴想清凉溪水
我灵魂也是这样渴望你,我神,
和你救赎的恩典。

值得一提的是,登山宝训中从未提到对快乐的饥渴。快乐是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但也常常证明它只是海市蜃楼,不可捉摸。耶稣在这里教训我们,一个人若不将快乐,而是将义──一种与神正确的关系──当作他追求的主要目标,他就必得着绝对的快乐。「他们必得饱足」──吃饱为止,今天如此,永久如此。「因他使心里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里饥饿的人,得饱美物。」(诗一零七9)

指示了他国度的子民对神应有的理想态度后,耶稣又将话题转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一个灵命强健的人,在试炼的环境中应表现出四种性格──「在软弱时变得刚强,在污秽的人中仍保持纯洁,见别人彼此倾轧内心仍存着爱,在折磨者的手中仍然刚正不阿。每一样都有它应得的福分,乃是神恩典所结的果子。」


 怜悯的心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这一教训曾被正确地形容为道德世界里的一条自动反应的法则。向人施怜恤的,自己也受到别人的怜恤。我们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一个人有可能对义存饥渴之心,但这义却让他的态度变得严苛冷酷。那位风趣的布道家锺斯(Sam Jones)曾说,缺乏怜悯心的义,会使他有消化不良的气色。

就象温柔一样,怜恤是基督徒特有的美德,而在非信徒中极少见。它的来源乃是一种同情的感觉,表现在慈悲的行为上。怜恤是向那些没有资格要求怜恤的人发出的。如果他们有资格要求怜悯,那么得到怜悯是应该的。一个有怜恤心的人,能够随时体谅失败的人,对含糊的行为总是做最好的解释。他从不刻薄地判断人,因为他知道自己不一定明白所有实情。我们要铭记在心:我们的经验只是我们态度的反映。怜恤的心,是从来不记仇的。


 清洁的心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只有清心的人,还在地上时就承受了登山宝训中的福气。这儿用到的清洁一词,含意甚广──思想、想象、动机等的清洁。它指道德上的圣洁或诚实,特别是指心无诡诈的人。耶稣略过外表、形式的纯洁不提,单单强调内在的清洁是绝对必要的。人若只想符合形式上的要求,既不能讨神的喜悦,也不能讨人的喜悦。

「神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大卫带着悔恨如此祈求。因他深深感到自己的污秽,以及对同胞所犯的罪行。这里诗篇作者将清洁的手和纯洁的心连在一起,体认到他在作人的态度和关系上应负的责任。若没有清洁的心,就不会有清洁的眼光。大多数人只满足于外表的美观,只要他们能在自己的小圈子中「保住面子」,对于偶尔道德上的越轨就不大在意。圣经教导我们:「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我们需要每天自我省察,并用基督的血洗清一切不洁。

我们必须用属灵的眼光而非肉体的眼光来见神,因为神是个灵。罪象一片乌云,能遮暗心灵,使人不得见神的面。见神乃是认识神,享受与他亲密的交通。假冒为善和内心不诚实的人,是无法见神的。让基督住在心中,成为清洁的泉源,这样才可能常保有一颗清洁的心。若作到这一点,我们仍在世的时候,就可以享受到与他面对面的福气。


 使人和睦的工作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这个教训常常被用来指那些和平的维护者──那些维护着已有的和平的人──或是指爱好和平的人。其实它应该用来指在和平破裂的情况下,重建和平的人。并不是一种德行,而是实际的行动。制造和平远比维持和平有价值。我们的主「藉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我们也必须先肯牺牲自己的和平,才能成就和平。这项工作总是要背十字架的。在这样的人面前,所有的争吵、不和都会化为乌有。据说有位知名的英国政治家,每一次当他踏入议会时,不管当时的辩论、争吵多么激烈,都会在他前面缓和下来。为什么呢?因他活在神的面前,无论议会开会到多晚,他每天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都要花两个小时祷告和灵修。他身上带着神的和睦,走到那里就将和平发散到那里。这种服事需要非比寻常的勇气、见识和机智。但将两个有嫌隙的人拉拢在一起又是何等样的事工啊!保罗在为友阿爹和循都基作和事佬时,充分用到了他的技巧和机敏,这事记录在他给腓立比教会的书信中(四2)。

使人和睦的人所得的奖赏,不是变成神的儿女,而是被称为神的儿女。他早就已经是神的儿女了,这儿不是指他的家系出身,而是指可以眼见的声望。当别人看见他带来和平这项有价值的圣工时,他们就在他身上见到他主人的形象,并且认出这个家庭的面貌。


 勇敢的忠心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就是使人和睦的人,也不能避免受到周围的人的攻击和逼迫。洁白无罪的基督,也难免受人迫害和诽谤。但要注意,福气并非存在于迫害、辱骂中,而是因为他们曾受逼迫,现在却是欢喜快乐,是经过磨练「以后」的事。在试炼中与主分外亲密,这种喜乐就含着福气。这样的人真令人羡慕,就象燃烧着的火窑里面的那三位年轻人,在熊熊的试炼火焰里,发现神的儿子与他们同行,烈火一点儿也烧不着他们。

必须看到一点,那就是并非所有的迫害都能带来这种福气。要有三个条件:

「为义」受逼迫(10节),而不是因自己的冥顽不通,或缺乏智慧而受逼迫。很多基督徒因为自己的不机智、借故生事端,而为他们及基督的名,招来无谓的耻辱。这里是指因着我们不惜任何代价(即使可能导致社会的排斥)而去作当作的事,所遭遇到的逼迫。

不正确的毁谤(11节),而不是我们罪有应得所遭致的辱骂。它对我们的言词、举止都是一种不公正的屈辱,但我们却可因此蒙福。

「因着我的缘故」受逼迫、辱骂(11节)。因我们忠于基督和他的义,而引起别人的迫害,这样必为我们带来无限的赏赐。我们分担了他所受的苦,必能得到我们主的重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这个观念对犹太人来说一定相当新奇,因他们通常把受苦和患难看成是从神来的咒诅。

这些就是主对于理想的基督徒品格的崇高概念。我们是否具有这样的品格?这些会不会显得太高不可攀?神不谈什么标准,他只以他儿子的品格为准。他也期望我们都拥有他的形象,圣灵也极乐意帮助我们完成这项工作。

上章 目录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