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来华传教士简介Missionaries In China – 5月 柏格理 Samuel Pollard

来华传教士简介Missionaries In China

5月 柏格理 Samuel Pollard 柏格理 Samuel Pollard 1864-1915 柏格理(Samuel Pollard,1864-1915)用生命爱中国的苖族使徒

100多年前,循道公会的宣教士柏格理(Samuel Pollard,1864-1915)从英国西南部的老家,攀山涉水,因回应上帝的呼召,存着爱中国人的心,将福音带到位于云南与贵州交界,名为乌蒙山区的地方───苗族地区。

这位被誉为欧洲十大传教士之一的“苗族救星”,由云南的昭通开始向苗族传福音,曾几何时,有些远至于贵州安顺地区居住的苗人,艰辛地步行数天,就是为要到昭通听福音。据1921年的统计显示,在乌蒙山区的基督徒人数占全区人口85%,主要是苗族,故此,柏格理确实为苗族立下了功绩,尤其在石门坎。

石门坎是苗民聚居区,位于贵州,即现今的威宁县石门乡,据说原是一个“化外蛮荒”之地,却在二十几年中被建设成为苗族信徒的“锡安圣地”。在这块土地上,先后创办建立了教堂、医院、麻疯病院、织布厂、学校、足球场、游泳池等等,并开凿了公路。石门坎因此成为苗民“救星”的标志、传教士“神迹”的象征,以至于它驰名中外,名扬遐迩,当年它被称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苗族文化复兴圣地”。这一切事的成就,就是因为有了柏格理。除此以外,柏格理另一重要贡献是成功地为苗族创造了文字。苗族原无文字,先人的历史文化全凭口传。1906年,柏格理提出创制苗文的方案,与苗族和汉族信徒一起研究。他们以苗族服饰上的某些花纹、图案,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共同组成苗族文字,称为“波拉字母苗文”(The Pollard Script)。这套苗文简单易学,便于掌握,非常适合当时苗族社会的文化环境。

柏格理牧师毫无洋人架子,穿着苗民的粗麻布衣和草鞋,说地道苗话,走乡串寨时不坐轿、无保镖,与苗家同吃洋芋和荞麦饭、同宿麦草堆,不嫌弃苗家生活之苦和卫生条件之糟。和气迎人,路遇苗民,就像遇到长者一样谦让。由于伯格理真诚地对待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大花苗,苗族人民不仅视他为先生、医生,还视他为可以信赖的人,称他“拉蒙”(苗王)。由于为苗族主持公道,柏格理深受苗族人民崇敬和信任,却因此遭当地土司的仇视,欲置之于死地,多次派人暗杀,柏格理曾经被毒打致残,仅幸免一死。民间流传的中文书《苗族救星》记述这位外国人“宁愿自己以命相拼,都不愿苗民受土目的蹂躏”。

1915年,可怕的伤寒病席卷了石门坎地区,当时教会学校许多学生染病,群众包括一些家长亲友都因害怕而外逃躲避,柏格理却坚守救护。不幸的是,他也感染上了沙门氏菌属伤寒,他的身体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朽木。他的最后一则日记写于1915年7月5日,他写道:”昨夜和今晨都在下暴雨。学校里的孩子们己经开始了他们的考试。” 9月16日,大限到来,他再也无力睁开双眼,他永远地留在了石门坎,享年51岁。那一天,云雾笼罩,寒气逼人。他亲爱的弟兄姐妹,用眼泪为他在九月的大地上点燃烛光。葬礼举行的那一天,苗族同胞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大约有1500人为他送行,到他去世的时候,当地的信徒己接近10000人,而且己经不再局限于苗族。苗族的首领说:”他是我们的,让我们来安葬他……因为我们热爱他胜于爱我们的父辈”。新坟在石门坎的一座小山坡上,周围是幼小的橡树丛,还有杜鹃花和野生的映山红,在那里,可以看到石门坎的全景。16个壮汉抬着他的棺椁,大家想要为他唱一首赞美诗,但极度的悲伤,早己让他们泣不成声,哭声高过山峦。不少人在这座新坟前守候数日之久,有些人实在不愿意离去,彻夜不眠地墓旁陪伴着他。很多人愿意在百年之后,埋在他的身边,他们说,在柏格里身边,他们才不会感到孤独。

时至今天,这位“苖族使徒”昔日撒下的的福音种子,正如他当年栽种的松树小苗般,蓬勃成长,恩泽后代。

录像

《在天那边(上)》 《在天那边(中)》 《在天那边(下)》 《带着爱来中国》 – 伯格理传奇 更多阅读 《用生命爱中国-伯格理传》 《在云的那一边》 《伯格理日记》 《中国历险记》 《苗族纪实》 《在未知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