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耶士谟William Ashmore

耶士谟William Ashmore (1824 ~ 1909)

耶士谟出生于俄亥俄州的普特南(Putnam)。他在俄亥俄州汉密尔顿的第一浸礼会教会短期牧会。1850年,他和妻子受美北浸礼会(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y Union)差派,到暹罗的华人中间开展工作。第二年他们到达曼谷,与美国浸会差传会的传教士一起工作。

耶士谟掌握了潮州方言,注重街头布道。7年之后,耶士谟迁往香港。1858年,在他妻子去世之后,他又迁到中国大陆的汕头。他在汕头开创了新的宣教工场,取代香港成为美国浸会在华差传的中心。耶士谟专注于培训华人同工,是美国浸会传教士中任用华人同工最多的一个。

“咸丰八年(1858),耶士摩自暹罗移香港传教,曾到汕头,了解到德国巴色会及英兰长老会都已来汕传教,美国浸信会便委派耶士摩为专使,转移到汕头主持宣教事宜。咸丰十年(1860),耶士摩与约翰逊先到妈屿传教,有潮人有八人受洗入教。同治二年(1863)耶士摩在汕头埠建汕头基督教普益社。同年于大礐石创建教堂,初为一平房。同治十一年(1872)方建成教士楼,楼下办女校并做礼拜(即老礼拜堂及明道女校),堂傍有房屋,可供内地信徒从达濠、樟林、巷埠、海阳、潮阳、东里等地来礐石礼拜住宿。同治十一年(1872)礼拜堂落成,光绪二十四年(1898)教堂维修扩建,成为岭东基督教浸信会的中心。”“……(岭东基督教浸信会)同治三年(1864)已有教友62人,光绪六年(1880)后,教区广拓,计有石、海阳、揭阳、潮阳、黄冈、嘉应、河婆、兴宁8区和会之设,教务分区自治。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已有教友2300人,教堂48幢,学堂29所(学生400人),医院2间,美国教士26人,本地布道员57人。至民国7年(1918)教堂增至200所,教友约5300人,浸信会的组织有代表大会、区代表会、联堂和堂会。”

耶士谟在汕头创办了一所实力雄厚的神学院,堪为训练本地教会领袖的典范。退休后,耶士谟再次担任美北浸礼会总干事(1885-1889)。耶士谟除了将传福音,建教会作为他的首要工作外,他还在汕头创办了一所女子培训学校,和一所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神学院。

礐石堂,全称汕头市基督教会礐石堂,又名岭东基督教纪念堂--礐石堂的前身便是耶士摩于1863年于大礐石创建的教堂,规模较小。后由于信徒人数不断增多,礼拜堂已不能容纳,遂于民国十九年(1930),在美国教会的帮助下重建并扩建于小礐石,这便是今日的礐石堂。它位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礐石街道礐石风景区的小礐石西33号。

1867年美国浸信会创办的耶琳神学院,最初的名字是天道学校,主要为圣经班。 汕头妈屿岛,后又迁至礐石,称为汕头正光女学;1880年由耶琳夫人捐资建堂舍,将此校扩建为高等小学堂。 1871年美国浸信会派牧师到汕头礐石创办的礐石明道妇学院,它“开远东女学之先河” 1873年,美国浸信会派斐女士到汕头礐石创办了礐石小学。淑德女校。

希祝虔 Eugene Hill

希祝虔 Eugene Hill (1910 ~ 1992)

希祝虔这个名字是其英文名字Eugene Hill按照粤语译音而来。希祝虔于1910年出生于德州诺克斯城(Knox City, Texas)的一个敬虔爱主的家庭。

婚后,年轻的希氏夫妇住在肯塔基的马窟镇(Horse Cave, Kentucky),因为当时希祝虔仍在神学院深造,同时在马窟镇牧养教会。有一天,露易丝接到”海外宣道部”麦德理先生(Dr. C. E. Mddry)的电话,约他们马上赶往维吉尼亚州的列治文(Richmond, Virginia),到美南浸信会的总部面谈。原来是浸信会在广州的”两广神道学院”(Graves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梁根(Theron Rankin)博士即将离职,需要一位校长人选来接替他。于是他们匆匆与亲人道别,于1935年12月13日搭乘”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前往中国。那年,希祝虔才25岁。

希祝虔和露易丝到达广州的第一件事便是学习广东话(粤语),这是一个非常不易学习的语言。在纪好弼医生(Dr. Rosewell H. Graves)的鼓励下,希祝虔在一年内即打下良好的粤语基础。当语言学习告一段落后,希祝虔一面在两广神道学院教书,一面在东山浸信会堂负责讲道和主日学的工作。他也经常搭乘公车,到附近的村镇去讲道,生活非常忙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祝虔牧师则继续坚守在广州东山郊区,利用自己美国人的身份,成立”救饥中心”,救助了无数的难民,同时他也把福音传给患难中的人们,使人克服战争的恐惧,带给人希望与平安。当时西方宣教士已全部撤离,整个东山区只剩下他一个”洋人”。每个礼拜日,希祝虔除了在东山教堂,还要去其他几个教堂讲道,他更要尽力地保护当地的百姓。有一天,他得知沙河安老院有一批七、八十岁的老妪,每天都遭到日军们的强暴,再加上没有食物,许多人已奄奄一息。他就亲自开着卡车到安老院,把这些老人接到两广浸信医院,安置在隐秘的地下室里住下。有一次,日本兵到医院里搜寻,对着希牧师大吼大叫,并用刺刀刺伤他的身体,顿时血流如注。为了保护这些老人他险些丧失自己的性命。在美国撤侨后,他回到了美国休养。

希祝虔是战后第一批回到中国的宣教士之一,也是第一个回到广州东山的人。当时的广州百废待兴,一人要当十人用。由于人手奇缺,希祝虔只好临时兼任校长,担负起恢复两广神道学院的重任。1946年,西方宣教士陆续回到中国,露易丝和小约翰也于同年6月来到希祝虔身边。当时”两广浸联会”的主要事工是教育。1946年9月,秋季开学的时候,在东山的本校、以及在邻近诸省分校的学生,包括高中、初中、小学和幼稚园,总共有8500多学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方各国差会纷纷撤离。希祝虔夫妇所属的”南中国宣道会”(South China Mission)决定留守不动,希祝虔一家也继续留在东山。但是可惜,因为政治原因,最终希祝虔一家只能于1951年离开他们所爱的中国。

美南浸信会在广州的根据地是广州的东山堂,而那个神学院,也演化成为今天的香港浸信会神学院。

文怀恩 Dr. John Elias Williams

文怀恩Dr. John Elias Williams (1871-1927)

文怀恩博士(Dr. John Elias Williams,1871-1927)於二十八岁结婚后,夫妇受长老会支持差派前往中国,於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抵达上海。 他夫妇到后不久,即前往苏州,参加那年九月的华中各地基督教宣教士会议。相谈之下,他们建议文怀恩夫妇到南京兴学,理由是中国为历史文化悠久之邦,人民多宗信佛教或道教,根深蒂固,复因受列强不平等条约束缚,排外情绪澎湃,基督教之传布进行迟缓,不如以兴办现代化教育为初阶,然后徐求开展。文怀恩夫妇遂从其建议,会后前往南京。

一九O一年,辛丑和约订立,夫妇到了南京。此时他们华语基础已具,为长老会设立了小学,后创中学,名为益智书院(Presbyterian Academy)。

一九O八年,文怀恩一家在汉西门及鼓楼中间高处置地兴建筑。董事会和建筑委员会附和他的主张,将校舍包括礼拜堂全部建成中国宫殿式,名为金陵大学,其原址即今日的南京大学。

金陵大学虽为文怀恩所创,但他存心让贤,又因时常奔波於中美之间,无暇顾及学校行政,而甘心屈就副校长职。唯他那真正敬神爱人百折不回的精神,却见於他救灾的工作。

华中各地曾两度遭受天然灾害,都是文怀恩本人亲赴美国,劝募赈款。一九一一年,募款十一万银元;一九二二年,募款七百余万美元,有数十万灾民受益,金陵大学是两度赈灾的工作中心。

金陵初设校时,在文理两院之外,还设有专为西方学生习中国语文,历史的语言学院。但金陵蜚声中外的却是农学院,创於一九一四年,后与美国名学府康奈尔大学结为姊妹校。次年(一九一五年),医学院与护士职业专校也成立了,唯医学院於一九一七年并於新成立的齐鲁大学;当时合并的还有汉口医专及北京协和医专的部分学生。

在一九一一年,豫东各地荒旱,灾黎涌入南京,乞讨求生,扶老携幼,一时逾四万人,嗷嗷待哺,不但其情可悯,且有损市容及治安。金大有美籍数学教员向校方请求,将校园余地拨出,由他亲身领导难民破土而耕,种植番薯及各种豆类;又请准政府,将紫金山区荒地约二千亩开垦,捡出大小山石为材,沿坡筑路,并搭盖简单的农舍於山坡上下,以工代赈。结果数千人倚此为生。一九一四年,鉴於农业於中国之重要性,遂创设农学院。

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国民革命军在南京城外获胜;下午进占紫金山及雨花台,市民以为将有巷战,纷纷离城逃命。當北伐軍進城時,文怀恩与同工们登上金大之了望楼,只见远处入城南军骑马之先锋,高举青天白日旗,心中无限欢欣,准备相约教职员一同出走校门列队欢迎。

那天早晨,文怀恩去医院探视了病人,再参加早祷会,与校园巡夜的人交谈。此时入城的南军,军纪荡然,任意进入外侨民宅抢劫放火。俟金陵大学住宅区被侵扰后,文怀恩与西人一行共七人出外察看,即为枪兵拦住,并被强行搜身,旁观军人向空鸣枪示威,高喊:“打倒洋鬼子!”“打倒帝国主义!”结果,七人的钱包,金笔,表等物,都成了国民革命军的战利品。文怀恩用华语向劫夺他的人请求说:“给我留下这表吧!它不值什么钱,是母亲给我的纪念品!”所得到的答复是对准他脑门开了一枪,文怀恩应声倒地,与世长辞。

文怀恩博士在华从事传福音,兴学,救灾,建设等多项事工,凡二十八年,其间往返奔波中美之间十余次。除去返国募捐,购置,物色人选等,在华工作约二十年,对中国宗教教育学术上的伟大贡献,深远影响,垂之青史。

薛牧师Rev. Morris S. Slichter

薛牧师Rev. Morris S. Slichter (1884 ~ 1927)

薛牧师(Rev. Morris S. Slichter)于1884年6月30日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基督徒农民家庭,他在一次查经班上,他听到英国宣教士党居仁(James R. Adam)分享他在中国贵州少数民族中间宣教的见证,大受感动,遂立志有一天也去贵州宣教。

当薛牧师于1916年春到达安顺时,有安顺宣教站及宏恩医院(Abounding Grace Hospital)作为内地会的工作。他们经常骑马到各苗族村寨探访布道,或派发福音书和单张,他们的主要宣教对象是苗族人。

1918年春夏之间,薛牧师和一位苗族传道人一起,巡视整个安顺宣教区。看到许多苗族人生活非常穷苦,所住茅舍异常简陋。有一次,他们到了一个名叫贵池(Kweichi)的中茶族人(Chong Chia Tribe)村寨,那里的居民多沉迷于鸦片烟和赌博。薛牧师见此情形心中焦急,极力在他们中间传福音,以唤醒他们的灵魂,脱离鸦片和赌博的捆绑。

1919年2月农历新年时,他到定番(今惠水县)汉人福音站,举行新春培灵会。随后,又与一位杨传道(Evangelist Yang)前往大定府(今大方县)举办培灵会,大批少数民族民众从远近地区赶来,有100多人受了洗。会后,他们继续北上,直到四川边界。他们除了赶路辛苦外,还常常不分白日和夜晚,只要一有机会就聚会讲道,一讲就是四、五个小时。聚会地点有时在没有窗户的茅舍,有时就在牛粪堆旁。但他们看到那么多灵魂需要拯救,就乐此不疲。

回到安顺后不久,薛牧师又偕费医生到水城(今六盘水市)一带巡回医疗布道。他们一面为人看病,一面传福音,收效甚佳,全程下来,共有93人受洗归主。 在安顺宣教,最为困难的是要求信徒不种罂粟,不吸食鸦片。因当时内战,军阀需要军饷,而鸦片一本万利,种罂粟的收益要比种植其它任何农作物高出数倍,最易致富。所以地主们租地给农民,只要他们种植鸦片;收租也只收鸦片烟。加之鸦片烟盛行,人们很难抵得住鸦片的诱惑。薛牧师就是这样不断奔走,希望让中国人享有真正的健康。

安顺宣教站还有男女学校两所,到1923年时,男校有学生100名;女校60名。除一般学科外,学校也开设圣经课。多年来,薛牧师他们苦心经营,默默耕耘,以期从学生中间多结些果子。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攻占南京,不久发生了外侨被杀的”南京事件”。为保障外国侨民的安全,欧美使领馆先后发布命令撤侨。薛牧师接到命令后,偕全家起行,先到云南府(今昆明市)与美国宣教士盖美莲姑娘(Miss Mary I. Craig)会合,然后结伴同行。4月初,他们到达云南边境的罗平。8日晨,由百名军人护送他们离开罗平。然而,9日下午,他们突然遭到山间盗贼的伏击,薛牧师与其幼女路得惨遭强盗杀害。

“从他到安顺开始,共有1,081位受洗,并有979位常守圣餐。在这宣教区内,他负责监督8间教会和16个由中国同工主持的福音站。除他以外,还有四位宣教士同工。负责六间学校和一间医院……”(。

安顺市西秀区基督教会:购得城内水洞街(现文化路和金匮街交汇处)

安顺城区附近的柴家苑、罗家园、石板寨等苗族贫民居住地区开办附属“义学班”